缩略图

区域游戏 自主游戏

作者

洪春梅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南坑中心幼儿园(第二园区) 邮编:363000

摘要: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幼儿一种自主活动形式。结合案例分析,观察幼儿在区域中的行为,发现区域游戏的积极作用及教师在区域游戏中需要改善的方面。

关键词:区域游戏;案例分析;幼儿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1】。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区域游戏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2】。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教师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分析中班幼儿在数学区、美工区、语言区三个区域活动中的行为,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更好的发展和促进游戏的推进做不断的调整和改善。

一、区域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观察及分析

1.数学区幼儿行为观察及分析

《指南》中数学认知的发展目标其中之一是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3】。根据这一发展目标,教师自制0-10的数字盘子和投放教具彩色饼干。

案例一:中班A小朋友进入数学区,选择数学区里的0-10的数字卡片和投放的彩色饼干。A小朋友一开始将0-10的数字卡片排开,然后随机选择一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开始数饼干。过了一会老师过来发现A小朋友数了“7”“9”“0”“5”的数字,也将饼干放到数字盘子里。发现A小朋友数字盘子“7”和“5”都数对,但在“0”的数字盘子里放了一个饼干,在“9”的数字盘子里放了六个饼干。老师指着9问A小朋友:“这是数字几”,小朋友说:“这是数字6”。老师觉得奇怪为什么小朋友会把9说成6,后来才发现数字是写在盘子上的,盘子都是圆形的,数字“9”和“6”只要倒着看都是可以转换的。老师接着指着数字“0”问A小朋友:“这是数字几”,A小朋友说:“是0”,老师接着问:“为什么你要在数字0里放一个饼干”,A小朋友就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通过案例一,将《指南》的数学认知中数量关系的知识点做成教具投放到区域中,幼儿再通过区域游戏的形式自主去学习。中班A小朋友在数学区通过数字盘子和数饼干,认识了数字“0-10”。通过案例我们知道中班A小朋友数学区中会数数字,也会对应数字来数饼干。但是通过案例,由于教具在制作上存在着不足,导致幼儿对数字“9”和“6”的不确定。还有A小朋友不能很好的理解数字“0”。通过案例一,在开展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在观察着每个区,通过幼儿对区域教具的使用,才能清楚的了解到幼儿是否能更好更充分的进行游戏,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适当的引导,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进步。

2.美工区幼儿行为观察及分析

《指南》中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的发展目标其中之一是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4】,其中更细化的要求是“4-5岁幼儿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或想象的事物”【5】。在案例二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白纸和彩色水笔。

案例二:中班B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选择了美工区,B小朋友拿出来纸张和水彩笔。B小朋友特别认真地在画画,老师一开始看到B小朋友在画一个小女孩,也没有打扰B小朋友,只是偶尔时不时地走过去看下。等区域游戏结束后,老师请B小朋友跟其他小朋友说说自己话了什么。B小朋友说:“我画了一个戴着皇冠的小女孩,小女孩的头顶上有彩虹,旁边有一束花和落叶”。B小朋友的画将整张A4纸都画满,内容特别的丰富。老师又问说:“那你画里面有一点一点的小点点是什么”。B小女孩说:“是Z小朋友说这样画上去更漂亮”,老师观察到Z小朋友这次区域活动并没有在美工区,B小朋友只是将Z小朋友之前说的画到自己的画中。

通过案例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在区域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B小朋友在美工区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同是,也在区域活动中将平时小朋友之间的交谈和分享画画的方法也运用到自己的创造中去。

3.语言区幼儿行为观察及分析

《指南》中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的发展目标其中之一是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6】,其中更细化的要求是“4-5岁幼儿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7】。在案例三中教师在语言区投放各种各样的绘本。

案例三:在语言区里放了许多绘本故事。有一天,C小朋友在语言区里和其他小朋友在共同分享着一本绘本。C小朋友看的是恐龙书,他看到一个画面是一只恐龙在撕咬着另一只恐龙。C小朋友就主动的拿着书本过来问老师:“老师,老师,为什么这这一只恐龙要要咬另外一只恐龙”。当老师回答完C小朋友的问题,看到C小朋友高兴地抱着书本去跟自己的同伴讲述为什么这一只恐龙要撕咬另外一只恐龙。

通过案例三,发现C小朋友当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同时,C小朋友也乐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绘本。在语言区里,幼儿对绘本的阅读都是通过图片转述成语言的形式。当幼儿看到不能理解的画面时就会积极主动地需求帮助。

二、区域游戏的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的游戏。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的积极作用有:

1.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自主游戏

区域活动相比于集中活动,幼儿可以更加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是教师直接的将知识传递给幼儿,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区域游戏是教师创设相关的环境,投放符合年龄段幼儿发展的操作材料,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选择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2.促进幼儿的相互交流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间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就如同案例二的情况,幼儿间相互交流绘画经验,提高B幼儿绘画水平。来自同伴间的相互激励和启发,相比于教师直接去干预引导,对幼儿自身的发展成效更快,幼儿也更加能理解。

3.促进幼儿的持续探索

区域活动开展,每次进去的幼儿不同,幼儿遇到的情况也将都不同。当幼儿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勾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将与同伴一同共同探索或寻求帮助。区域游戏为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供了条件,幼儿可以在区域游戏中持续的去探索。

三、区域游戏中教师的定位及需要改善的方面

通过上述三个案例,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应当扮演成观察者和引导者。当出现案例一幼儿不能理解数字盘子“0”的意思却放了一块饼干的现象时,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原原本本告诉孩子我们数字“0”代表没有,所以不能放饼干。对于一个中班的幼儿并不能理解老师想表达的意思。中班幼儿的思维尚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需通过具体实物的形式才能理解数字“0”的意思。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需要改善的方面有:

1.区域材料的投放需结合幼儿游戏进行改善或推进

教师在制作教具时并不能够及时发现自制教具的不足,需投放到区域游戏中幼儿对其进行游戏才能够对其进行教具的改善和推进。所以教师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应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发现其教具出现不足的情况。

2.结合幼儿的兴趣,投放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材料

区域游戏的材料其实大部分都是老师根据《指南》要求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自制的教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投放到区域的材料我们更应该的是考虑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再把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转化为区域材料。当区域材料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游戏持续的时间将变长,也将更积极主动地去游戏、去学习、去发现。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百度百科. ttps://baike.baidu.com/item/区域活动/7828512

[3-7]《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