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食经济和民俗文化双螺旋发展对促进“大黄山”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研究

作者

鲍蕾筱

安徽外国语学院 231201

“大黄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地域文化的瑰宝。黄山作为“大黄山”地区的中心地带,以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黄山民俗类非遗文化也不在少数,如何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开发出来被人们所熟知也成为了如今发展的一大课题。在现代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美食经济与民俗文化的协同发展成为推动民俗非遗文化开发的新路径。美食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民俗类非遗文化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双螺旋发展结构,这种结构给民俗非遗文化的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

美食经济与非遗民俗文化的联系

(一) 内涵

美食经济指的是以美食为核心,围绕其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以及相关衍生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通过将食材制造成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首先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促使消费者花钱买下这些美食;其次,抓住消费者的胃,让消费者有吃了下次还想吃的消费动机,促使消费者再次花钱买下美食,并告诉身边的人,带动他人进行消费,这种以获取美食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费用,就是所谓的美食经济。黄山的特色美食种类繁多,有黄山烧饼、臭鳜鱼、毛豆腐、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黄山的景色宜人,黄山的美食便是这景色的点睛之笔。这也将成为游客选择地点的主要动机[1]。

民俗类非遗文化指的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祖祖辈辈间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既可以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风俗,也可以作为连接人民关系的纽带。每逢特殊日子,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来传承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文化。黄山地区民俗类非遗文化不在少数,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如徽州目连戏、汪满田鱼灯、徽剧表演艺术……

(二) 内在联系

1. 文化内涵层面

美食在旁人看来可能仅仅只是一种食物,食物会让人们在味觉上记住它们。而当美食与非遗真正结合后,蕴藏在非遗中的文化赋予给了美食,游客对美食的体验从味蕾上升到了精神内涵,从而为美食注入新的灵魂。同样,美食是民俗非遗的传播载体。美食是非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当在美食中加入非遗元素后,那些被美食俘获的人们慢慢去了解其中文化内涵。文化通过食物进行传递的同时又反过来给食物注入灵魂。

2. 经济发展层面

民俗非遗如同城市的特色景点一般,其独特性、历史性、地域性是很难复制的,因此每个地方的美食风味也各有差异,我们可以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特有的美食品牌,如黄山烧饼,徽州毛豆腐等,为游客提供特产礼物。采用优惠的价格,严格的质量,美味的风格,特色的手艺来吸引住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美食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人们在吃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食物后,会将照片上传至社交媒体上,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此类美食,这时,相关媒体可发布有关美食背后的民俗文化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此地的非遗文化,二者密切联系,互相推动发展。

3. 社会传播层面

美食经济扩大民俗类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在美食经济的驱动下,美食产品除了使用传统的餐饮门店招待顾客外,还可通过短视频加工进行“二次售卖” [2] 。在如今互联网全球普及的前提下,我们更能够把所需要的传播出去,打破了传统的售卖模式,这使得与美食有关的民俗类非遗文化能够突破地域限制,不断向外传播。

民俗类非遗文化增强美食经济的文化认同感。当消费者了解到美食背后的民俗类非遗文化时,会增强对该美食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促使消费者更加愿意消费相关美食产品,并且在消费过程中积极传播美食文化。毛豆腐作为徽州美食之一,其制作方法独特。相传朱元璋达打到绩溪时,当地民众用水豆腐犒劳士兵,因潮热的空气导致水豆腐上“长了毛”,为了不浪费,便选择将豆腐油炸,再用多佐料焖烧,从而创造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慢慢地演变为如今出现在各家餐桌上的美食。它的制作工艺被视为徽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美食经济与民俗文化双螺旋发展的理论构建

(一) 双螺旋发展理论

双螺旋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两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发展策略,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生物学中的 DNA 双螺旋结构,象征着两个互补元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进化。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两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元素如何共同推动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在这里,美食经济和民俗类文化可以通过这种模型进行研究。以美食经济为双螺旋中的一根链条,而民俗文化为另一根链条,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是一个螺旋式递进发展的过程[3]。

(二) 双螺旋发展的实践依据

美食经济与民俗非遗文化双螺旋的实践依据的其中之一便是黄山地区成功举办的“徽州味,赛村碗”乡村美食文化活动。此活动除了有制作美食的厨师,还有品尝美食的评委以及众多参与者。参赛要求便是用本土特色食材做出一道地域美食,厨师将情感融于菜中,品尝者通过舌尖上的感触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美食在舌尖上的传递让更多的人了解此地,主办方也可通过这次舞台向大家展示相关的民俗非遗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也成功证明了美食经济和非遗民俗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螺旋向上发展的。

三、 美食经济与非遗民俗文化双螺旋发展的机遇

(一) 政策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化旅游、非遗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探索美食经济与非遗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大黄山”地区的发展,当地政府落实资金支持、土地要素保障和人才支持,推进 200 个总投资近 2000 亿元的大黄山项目建设。

(二) 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的升级,游客对于文化体验式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每年游客的数据来看,“大黄山”地区的游客量大,且拥有独特的美食与非遗民俗文化结合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游客对于深度文化体验的渴望,市场潜力巨大。

结语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大家通过短视频渐渐了解了民俗非遗文化的魅力。但是,近两年来经济有所下行,但美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游客的增长,如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所以美食经济和民俗非遗文化的共同发展是一种呈螺旋状的向上增长。通过充分利用两者的内在联系,把握双螺旋发展的现状与机遇,实施有效的开发策略,可以实现美食经济与非遗民俗文化的协同发展,既传承和弘扬了民俗类非遗文化,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为大黄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与经济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双螺旋发展模式,促进民俗类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羽可.美食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22.

[2]李莉.“疗愈经济”视域下美食制作类短视频内容营销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23.

项目:

2024 年安徽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黄山”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AW2024013

2024 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黄山”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省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202413065006

作者简介 :鲍蕾筱,出生日期:2004 年 1 月,安徽省黄山市人,高中(大学在读),22 级会计学本科,安徽外国语学院,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