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分析
张青琳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230088
摘要:现阶段,在开展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被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雨水管理有效性,可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本文基于此,从海绵城市理念出发,对市政道路绿化设计进行探析,讨论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景观绿化设计作用,并制定设计对策,以此提升城市功能性,并保证城市内部美观性,为城市内居民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分析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运行出现一定问题,尤其是水资源,此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水资源管理。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市政道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设计阶段可引进海绵城市理念,并将其与景观绿化设计进行融合,通过打造自然景观,模拟自然过程中,以此提升的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可有效避免出现城市内涝问题,还可提升城市美观性。
一、海绵城市理念
对于海绵城市来说,主要是指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利用原有海绵结构,用于抵御暴雨、缓解城市内涝,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其也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与优势。海绵城市主要是利用海绵吸水理念开展建设,吸收雨水,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也可应对雨水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积水[1]。海绵城市理念可被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多个环节之中,打造生态沟渠、雨水花园等,最终实现集水、渗透与储存的目的,以此降低城市雨水径流造成的不良影响,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重要性。同时,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与海绵建筑理念结合,打造全面海绵城市,提升城市集水与蓄水能力,也可提升城市美观性。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作用
在进行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景观绿化设计也需融合海绵城市理念,以此为基础开展设计工作,实现了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目的,也可打造特色城市,并提升城市美观性。景观绿化设计一般根据区域内情况以及土质情况选择植被,在植被光合作用下,可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进而控制温室效应。同时,部分植被呼吸过程中,还可吸收空气内颗粒物以及部分有害气体,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支持,改善大气环境,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此外,景观绿化还具有降低周围环境温度的作用,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行走环境。
三、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分析
(一)利用海绵设计理念优化道路系统
1.拦截方式: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拦截方式的应用较为常见,也是建设海绵建筑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景观绿化之前,需做好道路系统设计,其是景观绿化设计的前提条件。此时,设计人员需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整理景观绿化的美观性,适当增加绿色隔离带宽度与深度,同时还可融合净化封闭系统,为地下水排放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可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集水能力,综合应用周围建筑物与建筑材料的特性,缓解雨水径流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在此种截流方式的支持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暴雨来水时间,进一步提升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
2.渗透促进方式:此种设计模式的应用,可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渗透能力。在开展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需在传统材料上进行优化,优先选用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材料,以此雨水等渗透能力,为景观提供充足的生长发育用水。利用渗透设计范式,具有较强优势和价值,设计人员可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调整地砖拼接形态,灵活性较强,在地砖材料孔隙的支持下,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雨水渗透处理;同时,在夏季来临时,促渗透设计方式的应用可调节并改善土壤渗透性,可避免城市出现“干岛效应”。
(二)行道树绿带设计
对于道路绿化来说,行道树绿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较强的景观装饰作用。在开展设计工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需了解区域内实际情况,以此为基础开展设计,保证行道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同时还需根据土质情况对植被类型进行搭配,打造统一且美观的行道树绿带。对于植被类型的选择来说,优先选择当地特色树种,打造特色行道树绿带,随后将其与乔木进行搭配,打造错落有致的景观[2]。此外,设计人员重点关注道路交叉视距的三角形范围设计,城市需采用通透式配置的方式开展设计。在进行设计时,需控制树木树冠高度,其需高于相邻机动车道路面3m左右,避免影响驾驶员视线,具体如图1所示,对于行道树绿带数据间距来说,一般设计为6m。
(三)路侧绿带设计
路侧绿带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较为重要,其具有道路与周边环境过渡的作用,其不仅是景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提升城市美观性的目的,以此提升城市形象。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在对路侧绿带开展设计的过程中,需将城市海绵理念标准作为核心与方向,以此为基础展开设计工作,并对原有道路景观进行优化处理。在开展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需做好前期勘察工作,了解基本信息,积极利用绿带空间,打造海绵结构,在植物选择方面,可选择高矮不同的植被,如乔木、灌木以及地被等植物,丰富植被种类,以此提升路侧绿带的视觉效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若选择开花植被,其颜色需与交通灯不同,避免对驾驶员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需根据绿地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置雨水花园以及植草沟,以此提升景观绿化的调蓄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融合海绵城市理念,尤其是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在开展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可从道路系统优化、行道树绿带以及路侧绿带3方面入手,保证整体性与美观性的同时,提升市政道路集水与蓄水能力,避免出现城市内涝以及热岛效应。
参考文献:
[1]杜姣.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3(4):173-176
[2]胡二红.试析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新材料·新装饰, 2024, 6(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