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作者

汪哲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 农安县第五中学 130200

摘要:本文聚焦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探究其应用现状、实施策略及教学效果。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仍面临教师能力不均、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创设互动学习环境等优化策略,并通过多维度评价体系验证其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及解题效率提升作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显著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初中数学教育转型升级,为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引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变革,尤以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表现最为突出。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关键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系统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探索有效整合路径,评估教学实施效果,旨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教学新模式,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信息技术进入初中数学课堂已成普遍现象,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学软件应用、网络学习平台等工具广泛使用,初步形成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新格局。然而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呈现诸多问题与不足,其一,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仅停留于简单演示层面,未能深度挖掘技术教育价值。

其二,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系统规划,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完善,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其三,硬件设施配置存在城乡差异,制约信息技术全面普及应用;其四,教学评价体系滞后,难以客观反映信息化教学成效;最终,部分学校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忽视学科本质,造成教学内容肤浅化倾向。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障碍,需要通过理念更新、方法创新加以解决。

二、信息技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需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作首要策略,结合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方式,通过课前视频预习、课中互动探究、课后在线辅导形成完整学习链条,实现教学时空拓展。创设互动学习环境借助数学建模软件、几何画板等工具,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呈现,帮助理解复杂问题;引入虚拟实验室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学习轨迹,生成知识图谱实现精准教学干预;推送差异化任务满足多样化需求。数学思维培养平台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与建模,培养计算思维;通过编程实现数学算法,加深算法思想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组织技术应用培训,建立校际协作网络促进教学案例分享;开展研讨活动探索创新路径。家校协同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沟通,提供家庭学习资源,提高家长支持能力。

以华东师范版七年级上册《整式》教学为例,教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效果。课前阶段通过学习管理系统推送自制微课,介绍单项式、多项式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在线预习测试。课堂中利用交互式白板展示代数式字母表示法,引导学生通过拖拽操作体验合并同类项过程;应用数学软件动态演示整式运算过程,让抽象规则变得直观。针对整式乘法难点,设计数字游戏,学生分组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多项式乘法挑战赛,既巩固知识又激发兴趣。引入软件,学生通过虚拟操作理解乘法公式几何意义,感受(a+b)²=a²+2ab+b²等式背后图形变换关系。课后环节布置层级式作业,基础题目借助智能作业系统提供即时反馈;拓展题目通过协作学习平台,学生组队解决实际问题,如用代数式建模分析学校体育节跑步比赛成绩分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信息技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与评价

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应该通过多维度体系考察。学生认知方面,技术辅助明显提升概念理解深度,尤其对空间几何、函数图像等难点内容掌握程度显著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能运用多种工具分析复杂问题;思维品质改善,逻辑推理、批判思考等高阶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态度层面,兴趣浓厚,多媒体呈现激发好奇心,主动探索意愿增强;投入度提高,互动式活动吸引注意力;自信心增强,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建立积极自我认知。技能发展看,信息素养提升,学生学会利用各类资源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掌握网络学习策略;合作能力提高,通过在线协作完成团队任务。教学效率角度看,课堂时间利用率提高,增加思考讨论时间;反馈及时,实时评估系统帮助教师调整策略;资源丰富多样,满足不同需求。

华东师范版八年级下册《矩形》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明显。教师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情境,学生通过VR眼镜漫游校园,观察矩形结构,增强空间感知。课堂讲授中教师利用软件构建交互探究环境,学生能够通过拖动矩形顶点观察周长、面积变化,发现当周长一定时矩形变为正方形面积最大;通过拖拽对角线观察互相平分特性,理解矩形本质。矩形判定学习中教师设计协作探究任务,学生分组使用平板,探索四边形为矩形充要条件,在电子白板展示结果讨论。面积计算环节,教师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学生用平板扫描实物,自动计算面积并显示过程。课后评价采用多元方式:智能作业系统布置分层练习,自动记录作答情况,生成知识图谱;学生运用三维建模设计理想教室项目,应用矩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利用学习分析平台追踪进度,发现困惑点及个别学习障碍,及时辅导。

结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已成必然趋势,虽然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创设互动学习环境、完善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等策略,能有效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改善学习态度、培养核心能力,对初中数学教育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未来应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完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培训,促进资源共享,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现代化数学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跃河.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3,(12):66-68.

[2]李娟.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社会发展——跨越时空 经济基础论文集(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冶建学校;,2023:4065-4071.

[3]付国文,赵崇涛.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0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