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美术课程红色基因的思政转化机制研究
翁朦
十堰市东风61小学
摘要:本文以“红船精神”主题课程为例,探索小学美术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通过具身学习活动设计,构建“审美体验—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三阶育人模式,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研究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为新时代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创新范式。
关键词:美术课程;红色基因;思政转化;美育创新
一、引言
(一)政策背景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明确“以美育人”目标,要求美育“赓续红色血脉”;《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强调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两份文件共同指向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逻辑: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红色基因”主题教学塑造学生价值认同,既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实践路径,也是“立德树人”的创新探索,为小学美术课程重构红色文化叙事提供政策支撑。
(二)现实困境
当前小学“红色基因”主题美术课程存在三重困境:一是思政元素“贴标签化”,机械叠加红色符号(如临摹革命标志),导致思政与美育割裂;二是教学模式与儿童认知脱节,单向灌输革命史实,忽视具象思维特征,某市调查显示73%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三是地方红色资源开发浅层化,停留在“参观+绘画”表层,未提炼本土艺术化思政载体,制约教育效能。
二、理论建构
(一)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生逻辑
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本质是审美价值与政治价值的互构。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指出,视觉符号的情感唤醒功能可具象化红色基因:革命题材作品中旗帜的“向心式构图”、五角星的“几何崇高感”,能激发儿童家国情怀的无意识认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经验对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如“红船折纸”活动中,学生通过触觉感知船体结构,同步构建“红船精神”的具身记忆,实验显示活动后学生对“建党初心”表述准确率提升42%。艺术创作的愉悦感与红色信仰的庄重感形成情感共振,推动审美体验向价值内化跃迁。
(二)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7-12岁儿童处于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形象思维主导要求红色美育“化抽象为可触”。例如,用超轻黏土制作革命文物,将“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色彩调配与形态捏塑,契合儿童“动手做”的认知规律。“红色故事拼贴画”等游戏化学习,通过多感官协同激活价值观塑造的“无痕性”。神经教育学研究表明,此类活动可增强儿童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的神经联结,为红色记忆奠定生理基础。
三、教学实践:以“红船精神”主题课程为例
(一)“创—展—悟”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以校园“红色长廊”为阵地,围绕“红船精神”构建跨学科学习体系:
1.主题分解:将“红船精神”拆解为“信念之舟”(党史认知)、“奋斗之帆”(意志锤炼)、“为民之舵”(价值认同),对应不同艺术形式。
2.跨学科任务群:
·历史+美术:用“红色钉子画”再现中共一大代表肖像(数学测量间距,历史考证服饰);
·科技+美术:3D打印红船模型,结合“科技强国”绘画设计未来战舰;
·语文+书法:观看《觉醒年代》后,用碑拓体书写“青春誓言”并电子屏展示。
(二)空间交互与评价机制
1.廊道沉浸式设计:
·触觉层:设置“红船粘土墙”,粗糙黏土象征革命艰辛,光滑釉彩隐喻光明未来;
·视觉层:悬挂“英雄故事画像卷轴”,扫码可收听学生录制的英烈事迹;
·听觉层:播放学生配音的微电影《我塑红船》,嵌入创作花絮。
2.动态评价体系:设立“红船领航员”积分系统,依据作品思政内涵与艺术表现力颁发电子勋章。如学生通过“红船线描图”还原会址比例并隐喻“星火燎原”,可获“历史考据家”与“美学思想家”双勋章。
(三)特色教学活动
活动一:“时间胶囊”版画创作
·实施路径:简化传统饾版为KT板刻印,低年级用几何符号(如五角星),高年级尝试叙事构图(如“红船启航”),结合信息技术设计电子版画模板。
·思政融合:要求在版画中嵌入“给2035年的信”,关联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如学生创作《未来工程师》版画,信中写道:“希望我的设计让中国高铁跑遍世界。”
·理论支撑:融合杜威“做中学”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具身实践将国家意识转化为艺术表达,呼应“责任担当”核心素养。
活动二:“光影党史”皮影戏制作
·创新点:用废旧纸板制作可动关节人偶,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小英雄雨来》设计场景,引入Micro:bit编程实现人偶机械运动(如举枪)。
·跨学科融合:历史考证角色服饰(查阅晋察冀边区农民着装),物理应用杠杆原理与光路传播(测算皮影杆与投影角度)。
四、成效与反思
(一)评价体系创新
1.审美表现:关注“红色意象”创新,如学生用渐变色彩表现“长征路线图”,以冷暖对比可视化艰险,获评“最佳色彩叙事奖”。
2.情感监测:采用“情绪热力图”结合AI表情识别,分析创作阶段的情感波动。
3.价值认知:通过开放式问答(如“穿越1921年对一大代表说什么”)检验价值观内化深度。曾抵触红色教育的学生完成《我家祖辈的抗战故事》拼贴画后,主动查阅地方志发现家族革命史,激发强烈荣誉感。
五、结语
美育思政的核心是通过艺术转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本研究证实,“红色基因”主题美术课程能在具身实践中筑牢学生价值根基。未来可探索AR技术开发“可交互革命文物数字画廊”,并构建大数据监测模型实现个性化育人。持续创新方能构建兼具中国底色与时代特色的儿童美育体系,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课程——中国学生美术素养的建构[J].美术研究,2016(4):5-9.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华.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5]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6]浙江省教育厅.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小学美育中的转化应用研究[R].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7]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