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讨

作者

郑雅明

福建省福清龙西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及发展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困境表现,提出教学优化与评价创新策略,旨在提升初中学生政治认知、判断能力及责任意识。研究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育需求,需革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探讨适合我国国情与教育现实环境下,培育初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有效途径,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育;政治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培育困境表现

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培育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现象突出。许多教师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无法真正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与政治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象。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难以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导致学习兴趣低下,参与意愿不强。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记忆与背诵,忽视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往往只注重应试而缺乏深层次思考,政治判断力与分析能力培养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政治核心素养理解不深,教学中缺乏系统规划,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政治价值观。更为关键问题在于,许多学校将道德与法治学科边缘化,课时安排不足,资源投入有限,使教师无法开展丰富多样教学活动,限制了政治素养培育效果。

家校合作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家长对政治核心素养培育认识不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出现价值观冲突情况。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辨别能力有限,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政治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干扰。评价机制单一落后,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全面发展,难以客观反映学生政治素养真实水平。部分教师教学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学生群体差异性大,个体基础与接受能力不同,教学中难以兼顾全体学生发展需求,部分学生政治素养培育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共同构成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核心素养培育主要障碍,亟需探索突破路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教学优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体系,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局限,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且富有时代特色教学框架。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习主体性与自主建构过程,因此教师角色应转变为引导者与促进者,而非知识权威与单一传授者,更需关注政治素养培育核心本质,注重思维方式培养而非简单概念记忆。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作为核心方法,强调从现实政治生活中提炼教学问题,构建符合认知规律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过程,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与政治判断能力。多元互动式教学环境构建也十分必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会、班级议事会等形式互相交流碰撞思想,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元观点,体验民主协商过程,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这些体验远比单纯知识传授更能促进核心素养生成与内化,让政治理论真正转化为学生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

信息技术与道德法治教学融合已成为时代必然趋势,教师需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素养培育新生态。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线上资源学习与线下深度讨论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机会。学科整合理念同样重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道德法治与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融通,构建宏观政治认知框架,形成完整世界观与方法论。思政元素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能够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统一,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校本课程开发应立足学校实际情况与地方特色资源,研发符合区域文化特点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程内容,丰富培育路径与载体。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培育评价创新

评价机制创新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政治核心素养培育实效性与科学性,亟需从理念到方法全面突破与重构。传统单一纸笔测验评价模式已无法满足素养导向教育需求,必须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长期成长。发展性评价理念强调从学生自身出发,注重个体差异与进步幅度,而非简单横向比较与等级划分,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与成长历程,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有力依据。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评价环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学生从评价客体转变为评价主体,通过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培养元认知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促进主体意识形成与自主发展。项目评价与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与价值观应用能力考查,关注知行合一与内化外显,真正体现核心素养本质要求。

评价标准制定需遵循科学性与发展性原则,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设置阶梯式目标体系,关注知识理解、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多维指标,构建全面发展评价框架。评价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包括教师专业评价,还应吸纳学生自评、家长参与、社会力量介入等多方视角,形成全方位评价格局。信息技术应用于评价领域已成为时代必然,通过智能评价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学生政治素养发展状况精准画像与预测,为个性化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注重即时反馈与持续改进,让评价真正为学习服务,而非单纯甄别与选拔工具。评价结果应用需要更加科学,通过反馈机制完善,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与调整,学生学习方式优化,形成评教互促良性循环模式。校本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也十分必要,结合学校特色与地方实际,制定符合校情学情评价指标,确保评价工作系统性与一致性,为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提供科学评价保障,最终实现评价育人功能与价值。

结论:初中阶段是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形成关键期,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重要育人职责。通过分析当前困境,提出教学优化与评价创新策略,可有效改善现状,提升培育效果。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政治素养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时代背景下政治素养培育新路径,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彩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路径探析[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0):146-148.

[2] 杨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策略[J]. 文渊(中学版),2025(2):352-354.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5.02.118.

[3] 储开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策略[J]. 亚太教育,2024(1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