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王洪春 王奎文
吉林省敦化市黑石乡学校133706
摘要:本文围绕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展开论述,以《家乡》课程为例,从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实践探索、信息平台与校本内容建设创新应用、信息环境与教学活动开展互动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分析信息技术支持下《家乡》校本课程资源整合方式,探讨了信息平台构建校本内容建设路径,研究信息环境中《家乡》教学活动互动融合策略,为新时代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校本课程;资源整合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课程改革重要驱动力,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面临全新挑战与机遇。《家乡》市吉林重要地方课程,其校本化开发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丰富课程资源,创新内容建设方式,促进教学活动多元互动。聚焦在信息化背景下《家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信息技术、平台、环境三维度融入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希望能够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时代气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提升综合素养。
一、信息技术与《家乡》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为《家乡》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字资源库构建、网络资源整合三方面实践探索,实现课程资源丰富多元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使《家乡》课程资源呈现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风貌,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家乡历史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家乡变迁。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展示家乡地理地貌使学生清晰认识家乡山川河流特点,借助全景拍摄技术记录家乡民俗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民俗文化魅力。数字资源库构建则为《家乡》课程提供系统化资源支持,按照地理、历史、人文、现代化发展等主题板块分类整理,涵盖文本、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构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资源体系。
通过建立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上传、分享、更新以及评价全流程管控,形成动态更新、持续丰富资源机制。网络资源整合拓展了《家乡》课程资源获取渠道,通过搜集整理互联网上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信息,筛选优质网络资源纳入课程体系,建立家乡题材网络资源导航系统,方便师生快速查找使用。鼓励师生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收集素材,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加工形成原创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交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利用家长群和社区平台等渠道,广泛征集家长社区居民提供家乡见闻、老照片、实物等,转化为珍贵课程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家乡》课程资源实现了从单一静态向多元动态转变,从平面单一向立体丰富延展,从教师主导向师生共建转型为课程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信息平台与《家乡》校本内容建设的创新应用
教师需要依托云协作工具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家乡》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组织形式、活动设计等关键问题,通过在线编辑工具共同编写教学案例、开发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内容质量,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家乡》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结构化内容框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等信息,为内容个性化设计提供依据,实现内容供给侧改革。在呈现形式方面依托数字出版平台构建互动式电子教材,将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融为一体,实现内容呈现多元化。开发微课资源库,围绕《家乡》课程主要知识点录制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制作虚拟场景,再现家乡历史事件、民俗活动以及自然景观等,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开发交互式学习资源,设计情境体验、模拟操作以及游戏闯关等环节来提升学习趣味性参与度。
在评价机制方面应当构建网络学习社区,为师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可将学习成果上传至社区展示,接受师生互评。开展线上主题讨论深化对家乡文化理解,组织虚拟研学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形成学习画像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还可通过建立家乡文化资源库,收集整理地方文献资料、民间故事以及历史照片等来构建系统完整内容体系,开发家乡文化数字地图,标注家乡重要历史遗迹、文化场所以及自然景观等,实现地理空间与文化内容融合。制作家乡名人故事集,通过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讲述家乡历史名人事迹,激发学生认同感自豪感,编写吉林民俗活动指南,详细介绍各类民俗活动起源、内涵以及仪式等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信息环境与《家乡》教学活动开展的互动融合
教师需要借助智慧教室技术手段,开展情境化教学,通过大屏展示、多媒体互动等方式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利用直播技术连接校外场所,实现远程实地教学,让学生足不出户探访家乡名胜古迹、博物馆以及特色产业等。应用移动学习工具开展走出校园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记录观察发现,随时查询相关资料,增强实践效果。在学习方式转型方面促进了自主探究学习深入开展。学生可通过专题网站、学习软件等途径获取家乡相关信息资源,进行自主研读;利用项目学习平台开展家乡主题探究,围绕家乡变迁、民俗文化以及地方特产等主题,小组协作完成调查报告、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作品。
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地区学校建立结对子关系,开展“我眼中的家乡”线上主题交流活动,互相介绍各自家乡特色;组织跨校区虚拟研讨会,共同探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话题,举办网络文化节展示各校《家乡》课程成果,促进互学互鉴。信息环境还支持建立数字档案袋评价体系,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学生可将调查报告、实践照片、制作作品等上传至个人电子档案袋形成学习轨迹,教师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查看学生表现,给予针对性指导,家长通过家校平台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参与评价互动。借助信息环境《家乡》教学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教学边界丰富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效果,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单向灌输向多元互动转变,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
结论:通过信息技术赋能课程资源整合丰富了《家乡》课程资源形态,借助信息平台创新校本内容建设,拓展了《家乡》课程表现形式,依托信息环境促进教学活动互动融合,提升了《家乡》课程实施效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深化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探索家乡校本课程信息化建设新路径,强化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构建开放共享《家乡》课程生态系统促进校本课程建设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鳍,韦举强,韦一菠,等. 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校本智慧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案例研究[C]//第25屆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 2021:25-30.
[2] 骆洪.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C]//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31-31.
[3] 邝家明. 基于智慧云山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 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