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典型问题分析

作者

许家丽

吉林省图们市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图们 133100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按照要求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有了突破,一些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一些新问题的呈现也不容忽视。本文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其引起一线教师的思考。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材 典型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都能够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要求靠近。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积极,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教师注重把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是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不能灵活合理的拓展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实施进程中,部分教师存在过于依赖教材的现象,难以灵活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将教材视作唯一教学资源,机械地照本宣科,忽视了教材仅是教学的“范本”,这导致课堂教学局限于既定文本框架,无法结合社会热点、生活实例、学科前沿动态等丰富教学素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教师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去拓展学习内容,重视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和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此外,教师缺乏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调整内容,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降低了课堂的吸引力与实用性,阻碍了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的个性培养得到重视,学习行为规范养成被忽略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得学生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也没有教师的约束。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培养,会在公开课教学过程中受到领导和专家的批评,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个性,没有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并没有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导致的教学效率不高。如何做到“活而有效”“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认真探究。

三、课堂评价得到了重视,课堂评价的有效性被忽略

评价应该是欣赏和激励,更应该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很多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变“批评”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了愉悦。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部分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启发性,缺乏真实的情感

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着力点,评价语言没有启发性,语调平直,缺乏情感。比如,某同学读完课文后学生间的评价,不是说某某同学这里加字了,那里漏字了,就是说某同学声音太小了。低年级学生这样评价,高年级学生也经常这样评价,似乎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

2.教师的评价语言经常是空话和套话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听到“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效果不大的评价。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是这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提升。长时间的这种缺乏效果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藉也没有了。

3.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

课堂评价至少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既然评价除了欣赏、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五、多媒体资源应用得到重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被忽略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师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值过高,过度依赖课件

一节课从开课到结束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

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自己授课水平和效果的教学特色来对待。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

2.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

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还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优化课堂教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致使主次不分、主宾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走的倾向和痕迹。

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

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得到重视,合理把握转变的方法和实效被忽略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

在授课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学习,有发言权的是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的原则把握不够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二是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问题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三是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基本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基本原则作为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

七、要防止两种极端化倾向

新课程的实施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上应该着力防止两种极端化倾向:

1.以过程分析代替目标落实

学生学过了,并不能说明学生完全掌握、理解、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学生对教材分析透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透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透”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2.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过程的体现

过程的体现应该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教师教的过程,即教师是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的;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以英语阅读指导为例,阅读一般讲求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朗读的遍数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程,但更应该体现出阅读质量的训练过程。怎样体现呢?同样要通过数量来体现。

在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中,后一次要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能体现出阅读训练的层次性。要能让学生在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地去体会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我感悟的程度。

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而很少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从而忽视了学情反馈的目的所在。

再如数学中对学情的反馈,反馈学情主要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另一种是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信息)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学情的方式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前一种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后一种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很好地解决。只要不断地发现、认真地思考、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黄姝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 (3):28-30.

[2]谢金灵.“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类班本课的研究[J].教育,2024(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