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学生习作结构性思维培养的路径研究
王艳
中江县太平中心小学校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流畅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尽管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倡导自由写作,但在作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方面,仍然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在基础教育阶段,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接触习作的概念。起初,他们通过语言来描述图片的内容,这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作文的逻辑性要求也逐渐提高。在中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会构建作文的结构,使作文内容既有条理又有深度,习作教学的发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关注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以及结构的整体性。
关键词:小学;高段;习作;结构性
引言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指导中,作文教学被强调为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而有效的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进行实践性的写作活动。尽管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经常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他们的课外知识积累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难以在作文中以逻辑清晰的方式呈现。这导致学生的课外积累未能在作文中得到充分体现。此外,当前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审题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对构思环节的指导。缺乏对构思环节的重视或指导方法不当,将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影响他们在中高年级作文写作中的表现。
在作文训练和能力构建过程中,构思环节是许多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常常出现“内容散乱、无序、不知所云、字数拼凑”等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学生陷入尴尬的境地,从而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在高年级学生的习作中,习作框架构建思维的缺失、能力的不足以及整体化结构思维的不清晰等问题尤为突出。
鉴于这些问题,本文将根据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习作学习和教学优化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中心要素组合法
(一)要素识别与提取技巧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学生未能把握作文的中心思想,未能对作文结构进行初步构思,就容易导致主次不分、偏离主题的问题。在习作训练的初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进行看图写话的练习,即根据图片内容或进行合理想象,完成故事的叙述。这一阶段,学生的完成情况普遍较好。然而,随着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习作要求从具体转变为抽象,学生需要完成三百字以上的习作,且不再有直观的图片作为引导。这使得习作成为许多学生口中的“噩梦”,因为他们在作文结构性思维方面尚未形成,感觉作文训练在中年级开始变得困难。
目前,许多高年级学生写作基础薄弱,又缺乏对习作要求的深入分析,无法准确把握习作中心,进行准确的立意。在写作时,他们苦于无法从整体上构思规划,为了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只能胡乱拼凑,甚至从作文书中直接摘抄,导致作文结构混乱,内容不知所云。这种胡乱拼凑的作文往往偏离文章主题,造成离题的尴尬局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习作结构性思维。培养学生习作结构性思维,将有助于他们在逻辑内容的叙述和文章的整体构架上取得显著进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单一的描述转向多角度的思考,从简单的叙述转向深入的分析。这不仅是作文内容的提升,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从平面化到立体化,从元素性到层次性,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可以有效解决他们在作文逻辑混乱、无话可写的问题。
(二)要素整合与创作策略
在作文构思过程中,学生应根据文章的习作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并在理解文章中心对象的基础上,思考并罗列与中心相关的写作要素,如习作类型、写作要求、中心情感等。这些要素应被序列化排列,组合成完整的写作结构。这种方法为习作结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基础。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素材的累积,形成多维度的思维,以加强习作构思能力。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作文取材于生活元素,将相关内容应用于生活。语文习作素材的累积应以学生的年龄视角和认知特点为基础,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以及积极乐观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内容的创新性、创造性以及可运用性,进一步丰富语文学科素材的内容,推动语文内容的多元化题材和作文形式的探索。
在中心要素组合的过程中,其要素来源是多元化的。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素材收集方式存在差异,最终的中心要素组合形态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习作构架。习作思维能力的形成模式以及习作内容层次和水平的高低也会逐渐分化,形成多层次的习作水平。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心要素组合能力,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生活素材的累积和创新,提升他们的习作构思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习作路径,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
二、习作结构建模思维导图训练法
(一)思维导图绘制与构思
在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由于写作基础薄弱,经常出现无话可说、内容空洞或重复冗长的问题,这已成为他们写作的一大特点。学生在面对习作主题时,往往感到迷茫,缺乏整体的写作框架构思,缺乏结构性思维,无法根据主题和段落内容大意组织语言,导致写作过程中无法流畅叙述,难以完成规定的习作内容。
目前,教学素材通常呈现为主题图形、对话、提示语等,内容单一、割裂、静止,以教材为依据的习作教学难以充分加强学生的理解力,也无法有效构建学生的结构性思维。因此,在习作教学模式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整体化思维,对教学素材进行考察和修改,使教学素材与习作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习作思维能力,加强多元化素材的收集能力以及写作结构能力的持续性推进,可以采用习作结构建模思维导图训练法。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作文写作结构模式,指导学生根据作文内容和确定的写作要素,利用思维导图结构图谱的模式进行结构、段落、内容上的铺排。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习作阅读能力和习作解析能力,同时也是拓展学生习作思维、加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习作训练,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结构,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丰富习作内容,提升习作质量。
(二)结构模型建立与应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逻辑梳理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思路、联想和表达的多元化和深入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将阅读材料与色彩、线条、图形、图像等元素相结合,使观点更加立体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阅读材料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内容和形式,教材文本和课外读物对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拓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教材文本与课外读物之间的连接点提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提炼设计。只有基于学生习作能力培养需求下的内容渗透,才能实现知识渗透和思维能力递进式发展的教学目的。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作文写作结构模式,通过思维导图结构图谱的模式进行结构、段落、内容上的铺排。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习作阅读能力和习作解析能力,同时也是拓展学生习作思维、加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文章结构修改评议体系建立
(一)修改标准与评价准则
在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训练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明显的断裂分层现象,即学生的习作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一种清晰的主次关系和逻辑思维能力。结构性思维不仅在生活中、工作中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在学术学习中也有着诸多益处。
将结构性思维应用于学生写作教学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理清写作思路,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写作教学指导中,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精准化教学设计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文章结构修改评议体系,其目的是更好地发掘并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加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写作思维。
在学生完成文章结构的构建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结构设想开始写作。完成初稿后,学生应进行自我修改,以确保文章结构与中心主题、习作要求以及内容的逻辑发展顺序相符合。此外,小组合作评议修改、师生范例点评等多种修改方式也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优化文章结构。通过这些修改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写作水平。
结构性思维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训练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文章结构修改评议体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写作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从而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评议机制与提升路径
在习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习作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习作成果。其目的在于评估学生在词汇和短语使用上的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评价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以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建立。此外,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观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便更准确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思维结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学生是否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明确主题,并在不同的习作教学情境下对主题有核心化的理解;其次,学生是否能够根据习作主题合理地收集和运用素材;最后,学生是否能够根据习作命题提出多维度的创作方案。通过这种评价,教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对习作认知的掌握程度,并采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习作任务的完成。
再者,教师还需要评价学生思维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表现依据不同的评价内容,思维结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循环式、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结构性的教学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学素材、内容、思想和实践的多维结构性驱动。通过结构化评价,可以更精准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深化结构性思维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结语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写作实践,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及作文创作的关键环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结构性思维的引导,教学内容将停留在表面,学生的习作将陷入机械性、复制性的框架中,这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作文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制约。本文以单元习作学习为切入点,通过追踪学生习作架构建立的情况,评估其作文的逻辑清晰度,不断总结学生在习作结构性架构思维上的发展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为下一阶段习作结构思维架构图谱的调整完善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姜玉芹. “单元整体”视域下“一站式习作”教学探索 [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3, (10): 46-48.
[2]余闻婧. 从字面意思到深层结构:教师知识视域下“新课标”如何进入课堂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 (18): 34-44.
[3]李功连. 习作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活动化 [J]. 语文建设, 2019, (20): 9-13.
[4]张萍,郭家海. “结构性知识”与习作教学 [J]. 语文知识, 2016, (22): 90-93.
[5]王珊. 块状思维:基于“生本”视域的习作教学新策略 [J]. 华夏教师, 2016, (01): 30-31.
[6]吴勇. 精准知识:释放习作教学的“生产力” [J]. 人民教育, 2015, (21): 49-51.
[7]张晨瑛,李维勇. 小学生习作核心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路径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5 (05): 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