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机制的优化策略

作者

杨雪榕

闽侯县荆溪龙山小学 350000

摘要:本文从小学校长视角出发,探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机制优化策略。文中围绕基础架构构建、运行机制完善及保障体系提升三方面,提出科学布局组织结构、明晰责任分配、规范工作流程等具体措施,期望能够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探究通过系统思维与资源整合理论,结合预防理论与危机干预理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协同管理体系,建立生态型课程结构,打造三位一体协作模式,形成多维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系统,最终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

引言:当前小学教育形势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关键环节,二者协同融合已成为教育管理重要课题。然而实际工作中两项教育常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联动,致使育人效果打折扣。协同管理机制建设面临组织架构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明确等困境,严重制约育人效果。探究立足学校实际,探讨构建协同管理基础架构、完善运行机制、提升保障体系等优化策略,期望能够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形成育人合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

一、构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基础架构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与心理发展关键期,构建科学合理基础架构,对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至关重要。一是要优化组织结构,建立校长直接领导、德育主任统筹协调、班主任全程参与、心理教师专业支持、任课教师积极配合跨部门管理模式;这种架构打破传统德育处与心理中心各自为政局面,形成校领导统一思想指导,中层管理各司其职又协调合作,一线教师配合执行全方位立体工作格局。校长需要亲自挂帅制定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总体目标与具体要求,并通过定期会议探部署工作,及时解决协同过程中出现问题。德育主任与心理中心主任则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讨协同工作计划,并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互融合,使两项工作既保持各自专业特点又能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班主任是协同管理关键执行者,需要接受系统培训掌握德育与心理健康知识技能,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将两者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成长指导。

二是要明晰校内各部门职责与权限划分,制定协同工作规程。设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工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德育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代表及相关学科教师;小组职责涵盖项目探究、政策制定等各方面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各部门互通机制,要求德育处与心理中心就学生思想道德表现与心理状况进行定期联合会商,共同研判发现问题协同制定对策。针对学生问题行为明确分类分级标准,按照轻微行为偏差班级管理—中度行为问题德育处指导—严重行为偏差心理中心介入三级处理流程,提供层级递进干预措施。还要构建科学精准学生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学生品德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进行精准指导。通过明晰职责规范流程,使协同管理有章可循,避免工作冲突与责任推诿,形成协同共进良好局面。

二、完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协同管理运行机制目的在于构建系统完备且富有弹性教育管理体系,确保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贯通。此类机制建构先应立足于课程整合理论基础,秉持整体性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体系横向贯通;核心在于建立生态型课程结构,使德育内容与心理健康主题形成互为支撑关系,进而构成螺旋上升知识网络。课程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低年段强调行为规范培养与情绪认知启蒙,中年段侧重道德认识深化与人际交往能力培育,高年段聚焦价值观塑造与人格健全发展。教学实施层面应构建多维度融合路径,通过专题课程搭建主干框架,辅以学科渗透拓展教育广度,结合活动体验增强教育实效性并借助个案辅导提升教育精准性。教师队伍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班主任负责价值引领与组织实施,任课教师则承担学科渗透与日常观察职责,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情境创设与氛围营造成为关键环节,通过构建安全温暖班级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道德熏陶与心灵滋养。此类机制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既关注学生显性行为改变又注重内在心理品质提升,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协同干预机制建构则基于预防理论与危机干预理论,按照预防为主,干预为辅基本思路,构建预防—筛查—干预—评估—跟踪五级联动体系;此过程实质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学校管理中应用,通过多层级、多角度介入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预防层面依托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健康积极成长环境;筛查环节则采用常态化观察与定期评估相结合方式,建立科学预警机制;干预阶段按照谁适合谁负责原则,确立班主任、德育教师、心理教师梯度介入模式,形成清晰干预路径;评估环节围绕干预效果展开,综合考量短期行为改变与长期发展趋势;跟踪阶段则注重巩固干预成果,防止问题反复。还应充分重视家校协同理论指导,将家长纳入管理体系,构建学校引导、家庭配合支持网络。

三、提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保障体系

提升协同管理保障体系必须立足于系统思维与资源整合理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支撑架构。资源保障层面应遵循均衡配置原则,统筹规划经费预算,确保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同比例增长,避免单一偏重。空间资源优化应采用功能互补策略,通过合理规划教室布局、活动场所与咨询空间位置关系,形成物理环境上相互联通又各具特色格局;校本资源库建设则需遵循共建共享理念,整合校内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形成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社区资源引入应基于生态圈理论,与社工站、社区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拓宽育人视野。信息技术支持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互通互联,为协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融合理念,将心理健康元素与德育文化有机结合,营造既能传递正确价值导向又能满足心理成长需求环境氛围。

师资队伍建设构成保障体系核心环节,应基于专业发展理论与团队建设理念,构建多维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系统。培训体系应采用分层分类模式,根据不同岗位教师需求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既注重提升心理教师德育工作能力,又强化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实现双向互补。校本研修则需聚焦实践反思,围绕典型问题开展案例研讨与行动探究,通过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方式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评价机制建设应基于多元评价理论,构建涵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双重维度评价系统。评价主体多元化,既包括学校内部评价又包括外部专家评价与家长评价;评价内容全面化,既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又评价育人实际效果;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

结论: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管理机制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架构构建、运行机制完善及保障体系提升三方面协同推进。学校领导应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并规范工作流程,整合优化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新评价方式,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通过深化两项工作融合,实现育人目标一致、工作路径协同、资源配置优化,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丽花.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分析[J].  2025.

[2] 赵莹.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探讨[J].  2024(22):1-3.

[3] 纪晓辉.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