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消防系统设计与应急响应机制研究

作者

张春秀

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洪湖分局 湖北省荆州市 433200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程规模持续扩大、运行技术不断提升,但由此带来的安全管理难度亦显著增加。火灾作为影响工程运行安全的高风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在多个大型水电项目中均有发生,暴露出部分工程在消防设计与应急管理方面的短板。特别是在地下厂房、输变电通道、设备集中区等关键部位,传统消防手段往往难以及时发挥效能,导致初期火情迅速蔓延。此外,当前部分项目的应急预案仍存在体系不完整、执行机制不顺畅、演练流于形式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突发灾情。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消防系统的优化路径及应急响应机制的高效构建,已成为提升工程安全保障能力的现实需求。

一、水利水电工程消防系统设计研究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火灾风险特点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结构复杂、设备密集、空间封闭等特点,火灾风险显著高于普通工业设施。其核心区域如地下厂房、变压器室、电缆夹层等场所普遍存在高电压、大电流运行环境,配套设备中常含有矿物绝缘油、聚氯乙烯电缆护套等易燃材料,火源一旦形成极易蔓延,尤其是地下区域火势受限空间影响,极易产生高温和浓烟积聚,妨碍疏散与扑救 [1]。此外,自动报警系统信号常因电磁干扰或空间布局复杂而延迟传输,使初期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其火灾类型常呈现“电气 + 油品”双重叠加特征,热释放率高,扑救难度大,若不具备快速切断电源、就地灭火与强排烟能力,将直接威胁主机组与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消防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消防系统设计应贯彻分区控制、局部响应、联动控制、人员优先疏散等原则,形成闭环运行逻辑。在防火分区方面,应以厂房结构为基础进行空间划分,利用防火门、防火隔墙、电缆阻火模块构建物理隔断,关键部位如油浸变压器区、电缆夹层须采用阻燃、防爆材料封闭。安全疏散路线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通道宽度、照明亮度与通风排烟均需满足疏散效率要求,确保火灾初期 10 分钟内完成主要人员疏散。设计中应注重与给排水、通风、强电系统的联动集成,实现探测—报警—处置三位一体控制逻辑,预留足够系统冗余及手动切换功能 [2]。同时,应遵循水电水利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实现标准化、工程化、可维护化的系统部署。

(三)消防系统的主要组成与功能模块

现代水电工程的消防系统通常由五大模块构成:一是消防供水系统,主要由高压消防水泵、湿式喷淋系统、稳压泵与水箱构成,确保关键部位持续供水能力满足≥ 20L/s,系统水压稳定在 0.6~1.0MPa;二是自动报警系统,使用点型感烟、感温复合探测器结合红外火焰传感器部署在主厂房、电缆隧道和控制室,控制器延迟响应时间应小于 30 秒,火警信号实时接入消控室平台并触发后续动作;三是自动灭火系统,油品区常采用泡沫喷淋系统,喷洒倍率设计为 ⩾6 :1,控制室、电缆间多采用七氟丙烷系统,其设计喷射时间不超过 10 秒,灭火剂浓度控制在 8% 以内,保护区域气密性应满足 1 小时 ⩽10% 压差波动测试标准;四是排烟与通风系统,采用机械诱导排烟,排风量可达 60m3 /min,启停与灭火系统联动控制,具备风向调节与应急换气功能;五是消防通信与照明系统,包括广播、疏散指示、蓄电池照明与消防电话系统,需在火灾初期维持15 分钟以上不间断运行,确保人员疏散通畅与信息畅通。

(四)关键技术应用与创新趋势

近年来,水电工程消防系统日趋智能化,关键技术正向信息集成、模型预判和绿色灭火发展。一方面,建筑信息模型(BIM)已成为大型电站项目的设计基础,通过模型可实现空间冲突检测与消防设备布设模拟,提高设计精度与维护效率;另一方面,物联网(IoT)技术在感知与联动方面表现突出,通过部署无线传感节点与智能控制器,实现对火灾探测器、水泵状态、灭火剂余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云端处理,减少误报警率[3]。同时,图像识别型火情分析平台正逐步替代传统监控系统,通过 AI 模型对视频中的火焰、烟雾进行行为识别,识别准确率已突破90%,适用于大空间或传统传感器盲区。灭火材料方面,绿色环保型灭火剂如 Novec1230、FK-5-1-12 因其无毒、不导电、无残留的特性,被广泛用于电气密闭间,与七氟丙烷系统可实现互补应用。

二、水利水电工程应急响应机制建设

(一)应急响应机制的构建原则

应急响应机制的构建需以工程实际为基础,兼顾风险特征与管理需求,形成快速启动、信息畅通、统一调度的综合体系。首先,应以“全员参与、分级管理、专业主导”为核心,设定清晰的响应层级和决策流程,如一级响应由项目调度中心牵头、二级响应启动消防专业队、三级响应上报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其次,预案应具备实时更新能力,特别针对主变压器、电缆夹层、电控室等高风险区,制定专项应急流程,明确“先断电、后灭火”操作步骤,并对疏散路径、风机切换、压力平衡等系统参数进行一体化建模。机制中应明确核心岗位职责,设立事故总指挥、现场联络员、疏散引导员等角色,建立跨班组、跨工种的信息联动机制,配合值班调度平台实现指令精准下达。最终目的是形成从火情报警到现场处置、人员转移、设备保护的一整套闭环链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二)应急预案体系设计

应急预案设计应具备系统性与强可操作性,确保覆盖各类火灾场景并能在突发情况下迅速执行。应根据事故类别及风险等级划分火灾情景,如油品爆燃、电缆短路、控制室过热等典型场景,并设定对应的分级响应标准。以设备区火情为例,Ⅱ级响应要求立即切断电源、封闭通风、强制排烟,并启动定点灭火机制。预案应明确报警确认时间、指挥链条、阀门手动切换步骤等操作节点,确保责任清晰、响应及时。配套流程图、岗位卡、应急通信录等应张贴于控制室、疏散通道等要点,并纳入年度演练培训内容。为提升预案执行效率与动态适应性,建议将预案嵌入BIM 模型或演练系统,通过虚拟仿真推演火情处置流程,对执行路径、指令链、资源调用等环节进行模拟优化,实现预案的可视化管理与闭环更新,保障预案从纸面走向实战,真正具备工程适配性与动态调整能力。

(三)应急资源配置与管理

应急资源配置应坚持“分类布置、前置响应、统一调度”的原则,形成快速反应和精准投放的物资保障体系 [4]。在主厂房出入口、通道转角、油气设备区等高风险区域设立应急柜,配备便携式灭火器、绝缘工具、破拆装备、防护服、防毒面具及应急照明设施,并定期检查更新。在高压区及储油间应增设高效泡沫喷射系统、移动细水雾灭火装置及远程控制接口,确保关键区域火灾能就地控制。人员方面,须组建专职应急小组,分设电气灭火、疏散引导、通风排烟和后勤补给岗位,每组成员需具备相关资质并定期接受专项培训。通信保障方面,应部署 TETRA 或LTE 制式无线对讲系统,覆盖全区域通信死角,保障调度指令畅通。资源管理应依托数字平台,实现库存动态监测、耗材预警及跨区域应急物资联调,确保资源状态可查、调配及时、使用高效,为火情应对提供可靠的物资支撑。

(四)应急演练与持续改进机制

演练是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验证预案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应常态化开展,并结合多场景、多部门参与,以确保应急机制在不同条件下具备实际可行性。演练形式应涵盖桌面推演、专项操作、全流程实战和协同应急联动等,围绕突发火灾、高温逃生、夜间疏散、电气爆燃、通讯中断等多种情景进行专项设计,力求贴近真实场景。演练过程中应精确记录响应启动时间、人员调度效率、现场执行力、通信系统稳定性与关键设备联动情况,并在演练结束后形成评估报告,分类归纳问题清单及暴露出的短板。对识别的问题应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及整改时限,整改完成后应组织针对性复演以验收成效,实现闭环落实。同时,演练成果应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岗位胜任力评估和年度风险评估体系,推动应急管理水平的可量化与可持续提升。建议借助数字化演练平台与仿真技术,开展虚拟推演与远程指挥验证,强化技术支撑,逐步形成“预案—演练—评估—整改—再演练”的闭环改进机制,确保应急响应体系在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中始终具备高效、协调和实战能力。

三、水利水电工程消防与应急机制实践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1:白鹤滩水电站主变压器火灾事故分

在某大型水电工程运行过程中,主变压器区域突发火灾,起火原因为高压电缆接头处绝缘老化,在长期负载运行下出现击穿,导致局部过热并引燃泄漏的冷却油。由于该区域油品种类多、存量大,且空间相对封闭,火势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剧烈燃烧和高温喷爆,形成复合型火灾。事故发生后,预设在设备底部的感温探测器迅速感知异常温升并触发火灾报警信号,同时联动系统启动气体灭火与细水雾喷淋双系统,对火源区域进行压制。与此同时,排烟风机自动切换为事故模式运行,有效降低有毒烟气浓度,并配合人员疏散系统引导职工有序撤离。整套响应流程在数分钟内完成,控制了火势蔓延范围,最大限度降低了设备损失。该事件充分说明,具备多通道联动能力的智能消防系统,在突发火灾中能够实现自动判断、快速响应和协调处置,对水电站等大型设施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二)典型案例2:某高原抽水蓄能工程高海拔应急体系构建

某高海拔地区的抽水蓄能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临低气压低含氧量、强风低温等复杂环境因素,对传统消防系统的适应性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高原环境下灭火剂喷射不畅、救援装备失效等问题,该工程在设计阶段即采用高压储能型气体灭火系统,并针对不同区域配置了具备温压补偿功能的灭火设备,确保在极端环境下仍能实现高效喷射覆盖。同时,救援队伍配备了适用于低氧环境的专用呼吸装置和防寒型个体防护装备,提高人员在极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通过制定适配本地环境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高原特殊演练,有效检验了系统响应效率和人员协同配合能力。实践表明,针对性强、环境适应性高的消防与应急体系,是保障高原地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

(三)案例启示与系统性优化建议

通过上述不同场景下的实践案例,可以归纳出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消防设计与应急机制建设经验。首先,消防系统设计应深度融合工程功能与风险特征,不应采用单一模式套用,而应进行差异化、精细化布设。对电气设备密集区、地下空间及易燃介质集中区等特殊部位,应采取多重感知、多系统联动的防控措施 [5]。其次,应急响应体系应强调快速决策与专业分工,在组织结构上建立职责清晰、层级明确的指挥体系,实现从火警识别到任务执行的无缝衔接。再次,对于具备特殊环境特征的工程项目(如高海拔、高湿、高温等),需定制消防材料与装备,加强本地适应性试验与技术验证,确保实战可用。最后,建议通过建设“智慧消防”平台,将监测预警、数据分析、资源调度与指挥控制进行系统集成,推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转变,形成高效、智能、可持续运行的现代化消防应急保障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典型的高风险大型基础设施,其消防系统设计与应急响应机制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和运行稳定。本文从火灾风险特征出发,系统分析了消防系统的核心组成、设计原则及关键技术,并探讨了应急响应体系的构建要点与实际操作策略。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联动化、智能化、多元适配型防控体系在不同场景下的有效性。未来,应持续推进“智慧消防”平台建设,加强技术融合与动态风险评估,提升工程本体的安全韧性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消防工作的系统化、智能化与实战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乐 贵 培 . 水 利 工 程 消 防 设 计 研 究 [J]. 消 防 界 ( 电 子版 ),2024,10(18):54-56.
[2] 张宏 . 水利水电工程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解析 [J].消防界 ( 电子版 ),2024,10(10):63-65.
[3] 米宏健. 水利水电工程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消防界 ( 电子版 ),2024,10(07):52-54.
[4] 赖林 . 水利水电工程中防火设计与实施研究 [J]. 消防界 ( 电子版 ),2024,10(21):58-60.
[5] 曹福彬 , 张建斌 .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有效性对策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09):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