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课程融合研究
李娟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1300
引言
在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领域,路基工程作为列车运行的基础保障,其施工与维护质量直接关系到运输安全和运营寿命。《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不仅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专业课程,也承载着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任务。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工匠精神——即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与思政课程所强调的责任担当、奉献精神高度契合。将二者有机融合,既能提升学生技术能力,也能塑造其职业品格。
1 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工匠精神强调对工作的极致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与思政课程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高度吻合。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严谨细致的作业习惯、科学规范的操作意识以及为保障乘客安全不懈努力的职业责任感。这种职业价值观的塑造,本质上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培养德才兼备、能担重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课程现状与问题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多集中于施工工艺、材料特性、机械设备使用等技术知识,虽然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会穿插案例分析与职业道德教育,但整体缺乏系统化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主要问题包括:
(1)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低,学生难以从技术知识中自觉领会职业精神内涵;
(2)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灌输,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缺乏在真实工程环境中体验精益求精的过程;
(3)评价体系以知识掌握为主,对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软性指标缺乏量化考核。
3 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融合的策略
3.1 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在《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课程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是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基础。首先,应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将“精益求精、责任至上”等职业品质作为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的教学成果。同时,将铁路重大工程案例、行业发展趋势、国家铁路战略目标等内容融入教学模块,例如在讲授路基压实技术时,结合青藏铁路、京张高铁等标志性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感受铁路建设背后的国家责任与科技创新精神。此外,还应通过历史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忽视规范、降低标准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这种课程内容优化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结构,更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将职业理想与国家使命紧密联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
3.2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融合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打破单一的“讲授—记忆”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模拟、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例如,在学习路基排水系统设计时,教师可布置“高降雨地区路基排水方案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查阅规范、计算参数、绘制图纸的过程中,培养精确细致的工作习惯。课堂中可引入多媒体、BIM 建模等数字化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在实训环节中,设置高标准质量考核,让学生反复打磨施工细节,体验“做一次、精一次”的过程;同时,通过集体讨论与反思记录,让学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逐步形成持续改进的职业态度。这样既能提升技能水平,也能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内化工匠精神。
3.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在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两方面的成长情况。评价指标应覆盖知识掌握、技能水平、职业精神、团队协作与安全意识等多个维度。例如,在考核路基施工实训时,不仅应评估施工精度和工艺达标率,还应记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细致程度以及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可以引入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习长处、改进不足。同时,可设立“最佳工匠精神奖”“安全操作标兵”等荣誉激励,让学生在荣誉感驱动下不断追求更高标准。评价结果应与学生的课程成绩、实习推荐等直接挂钩,使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再停留在口号上,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追求和具体行为准则。
3.4 校企合作深化融合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与铁路建设、维护、设计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项目参与机会,使其在生产一线中体验精益求精和责任担当的职业要求。例如,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路基压实检测、边坡防护施工、排水设施维护等任务,感受现场对安全、质量、效率的严格要求。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和技术骨干进校开展讲座与技术交流,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汲取职业精神与行业价值观。学校与企业还可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将最新的施工技术、行业标准及时引入教学。通过这种“课堂 + 工地”的双重环境,学生既能提升技能,又能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实现技术能力与职业价值观的同步成长。
4 预期成效
通过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课程将不仅是技术传授的平台,更是价值塑造的阵地。学生在掌握施工技术、熟悉维护流程的同时,将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具备持续学习和自主提升的能力,从而成长为既有技能又有精神追求的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人才。
结束语
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学应坚持技术教育与价值引领并重的原则。以《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为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竞争力。这一模式对于其他工科类专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未来,应在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平台建设、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持续推进,形成可推广的融合教育模式,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输送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甜 . 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 [J]. 时代汽车 ,2023(17):52-54.
[2] 周少斌 . 高铁工匠精神融入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J]. 改革与开发 ,2018(17):153-155.
[3] 赖海昌 . 工匠精神在轨道类专业学生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3):7-10
[4] 曾 天 山 . 试 论“ 岗 课 赛 证” 综 合 育 人 [J]. 教 育 研究 ,2022(5):98-107
[5] 王丽新 , 李玉龙 .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6):5-11
项目来源:广东省职业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1年度教指委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TYSJZW2021B04,基于《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融入立德树人与“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