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迫式主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成效
刘彧
四川省乐山市牛华中学 614800
农村英语薄弱的学生通常在英语学习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一、从学习环境来讲, 基础薄弱与学习能力差,起步晚,基础不扎实,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英语重要性认知不足,无法提供辅导,农村学生接触英语的真实语境有限,缺乏英语媒体或文化熏陶,难以感知其实际价值。学习方法机械,依赖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规则,缺乏实际运用能力。二、从学生自身来讲,学习动机与兴趣缺失才是制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成果的最大的“绊脚石”,甚至可以说是“壁垒”。在此,本人就浅谈一下已运用的强迫式主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成效。
一、主动学习的定义及与被动学习的成效差异
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 其核心理念源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应通过自主探索、实践反思和合作交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与被动学习(Passive Learning)相比,主动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 主动学习的学生能够自主决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主动选择学习资源。2.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学习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组项目等,勇于举手来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回应他人的观点,通过这种互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 具有批判性与创造性,会对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质疑。会尝试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的应用,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4. 深度参与:通过讨论、实践、教学他人等高阶认知活动提升知识留存率,例如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主动学习(如模拟操作、讨论)的长期记忆效果可达 70%-90% ,而被动阅读仅保留 10% 。
二、计划与时限:结构化任务驱动主动学习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路径
首先将学习目标拆解为阶段性任务,并设定严格的时间节点。例如:课前预习:告知学生预习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在下一次课堂上展示预习成果,并且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说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困境。
周计划模板:结合SMART 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要求学生每周制定英语学习计划,如“完成 3 篇阅读,积累20 个新词汇”,并通过数字表格追踪进展。
(二)动态调整与反馈机制
弹性任务设计:根据学生表现调整任务难度。例如,安排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薄弱学生仅需连句成篇,注意时态和语态,而优分学生需使用复合句并分析文化内涵,兼顾差异化需求。
实时反馈:在课堂和课后的检查中,强调面批面改,当面指出错误,并关联相关错误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加强任务完成效果,辅以教师每周总结,强化目标导向。最近 AI 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利用AI 批改工具(如语法检查软件)即时检查作业问题,加快规定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间。同时也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随机抽取:消除“隐身”行为
1. 随机点名
可以采用座位数字点名的方式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抽取到学生后,可以授予学生自主抽下一个学生的权利,在实际运用场景中,该生经常会抽自己的好朋友,这样无论成绩好坏,都会参与其中,增加了全员参与的概率。
2. 即时惩罚机制
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实施轻度惩罚(如课后补充练习),由课代
表监督或教师亲自监督完成。并与奖励机制结合形成压力- 动力平衡。
三、奖惩机制:激发内在动机
(一)正向激励设计
积分奖励系统:将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主动举手次数、主动问题次数转化为积分,兑换特权(如免作业券、电影观影券)。“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小组互评奖励优秀团队,增强竞争意识。
成果展示机会:优秀作业在班级平台或更高平台发表,如写作范例被选为模板,将奖励更多的积分并发放相应的奖状来提升学生荣誉感。
(二)惩罚的适度性与建设性
阶梯式惩罚:首次未完成任务者需补充完成相应任务并提交反思报告,如是课堂中被随机点名而发现者,则需站立至下课。多次未完成者,在之前的惩罚基础上,则增加扣除相应积分以及花样式惩罚,如指压板站立10 分钟、皮筋互弹等。注意惩罚的花样性和趣味性,避免消极抵触。
同伴监督机制:设立“团队作战”任务,未达标者需与整个团队共同完成额外任务,并且要求未达标团队集体上台表演,促进责任共担。
四、成效对比与特殊情境应对
(一)量化成效分析
短期效果:前后考试数据显示,采用强迫式主动学习的班级在单元测试中平均分提高 10% ,课后持续学习的同学比例提升 30% (对比传统教学)。
长期影响:追踪调查发现, 80% 的学生在半年后形成自主制定计划的习惯, 60% 主动参与课外英语活动。课堂氛围明显改善,活跃度非常高,预习效果逐步显现,相关疑难问题逐步减少,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原有低分段有明显提升,中等生涨幅较大。尤其是在班级中总成绩排名靠前但是英语薄弱的学生,找到了存在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相比一般同学涨幅更为喜人。如:一理科班的女生,原来调考成绩仅有 30 分左右,在经过一年的强迫式主动学习后,在多省联考上考出了80 多分的成绩。涨幅巨大,效果喜人。
五、从强迫到内化:主动学习的长期转化
强迫式主动学习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外部约束引导学生体验成功,进而激发内在动机。这一转化过程依赖以下机制:(一)习惯养成:持续的结构化任务使学生逐步适应自主规划,并养成提前规划的能力。(二)自我效能感提升:通过阶段性成果强化“我能学好”的信念,推动主动探索。(三)社群影响:在合作学习中形成积极氛围,由于奖惩机制,团队合作促使学生在模仿优秀同伴的同时也不好意思影响整个团队,从而形成个人—团队—个人的学习闭环。
结论
强迫式主动学习通过计划约束、课堂干预和奖惩机制,短期内显著提升学习效率,而其深层价值在于为真正的自主学习奠基。教育者需在“强迫”与“自由”间寻求平衡,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状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该模式的适应性,以及技术工具(如AI 个性化推荐)在其中的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Publisher Cambridge Book Company ISBN-10 0842822151 ISBN-13 9780842822152 Number of Pages 144 Pages Publication Name 《Self-Directed Learning :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Language English Publication Year 1988 Author Malcolm S. Know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