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驱动的煤矿机电智能化决策研究
孟刚 丁童生
陕西郭家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宝鸡 721500
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基石,其开采效率与安全水平直接关乎国家能源战略。传统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依赖人工经验与定期巡检,存在故障响应滞后、决策效率低下等瓶颈。随着工业物联网、5G 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煤矿机电设备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大数据技术通过整合设备运行参数、环境监测数据、维护历史记录等多源异构信息,构建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镜像,推动状态监测从“事后维修”转向“预测性维护”,生产调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设备可靠性与生产效率,更降低了安全风险与运维成本,成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一、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性资源,其开采效率与安全水平直接影响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传统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依赖人工经验与定期巡检,存在故障响应滞后、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工业物联网、5G 通信、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煤矿机电设备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跃迁。大数据技术通过整合设备运行参数、环境监测数据、维护历史记录等多源信息,构建起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镜像。这一转变使设备状态监测从“事后维修”转向“预测性维护”,生产调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为煤矿智能化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大数据驱动的煤矿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体系
煤矿机电设备状态监测是智能化决策的前提。以陕煤集团黄陵一矿为例,其构建的“云 - 网 - 边 - 端”四级数据采集架构,通过在综采设备、提升机、通风机等关键装备部署 12 类 3000 余个传感器,实现振动、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毫秒级采集。数据传输依托矿用超万兆综合承载网与F5G 视频专网,确保井下设备数据实时回传至地面数据中心。在数据处理环节,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与快速独立分量分析(FastICA)结合的降噪算法,有效滤除采煤机振动信号中的噪声干扰,使故障特征频率提取准确率提升至 98% 。
三、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故障预测作为煤矿机电智能化决策的核心应用场景,其精准性与实时性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与效率。国家能源集团神东榆家梁煤矿通过构建极限学习机(ELM)神经网络模型,为设备故障诊断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模型深度整合液压支架压力、采煤机牵引速度、顶板离层量等 15 类关键特征参数,覆盖了设备运行状态、地质条件与工艺参数的多维信息。通过非线性映射机制,ELM 模型能够快速捕捉参数间的复杂关联模式,实现对液压支架立柱渗漏、阀组卡滞等典型故障的实时诊断。在 3000 组历史故障数据的验证中,模型诊断准确率高达 96.7% ,且单次故障研判时间压缩至 0.3 秒,较传统人工诊断效率提升两个数量级。这一突破不仅缩短了故障响应周期,更通过早期预警机制降低了重大事故风险。
针对齿轮箱等复杂传动部件的故障预测,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平移不变多小波相邻系数降噪与包络谱分析技术。该技术通过多小波基函数对振动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结合相邻系数阈值处理,有效抑制了井下强噪声干扰,同时保留了齿轮啮合、轴承滚动等微弱故障特征。进一步通过包络解调分析,可提取出早期裂纹扩展产生的调制边频带特征,将故障特征频率识别精度提升至 0.1Hz 以内。基于该技术的齿轮箱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通过融合时域统计特征与频域能量分布指标,将预测误差严格控制在 5% 以内,为设备维护计划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系统评估故障对生产系统的连锁影响,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故障传播模型。该模型以设备拓扑结构与工艺流程为基础,通过条件概率表量化各节点间的故障传播概率。例如,当主运输皮带机驱动电机发生故障时,模型可动态推演对转载机、破碎机等关联设备的次生影响,并计算系统停机时间、产能损失等量化指标。结合维修资源约束条件,模型能够输出最优维修策略组合,包括故障隔离范围、备件调度路径与人员配置方案。实际应用中,该模型使设备平均修复时间(MTTR)缩短 35% ,备件库存周转率提升 22% ,实现了从单一设备维护向系统级健康管理的跨越。
四、动态决策机制与生产调度优化
大数据驱动的煤矿生产调度优化需突破传统静态模式,构建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动态决策体系。某矿业公司开发的“数字孪生 + 强化学习”调度系统,通过构建覆盖采煤、运输、通风等 12 个子系统的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井下设备状态与煤流运输的动态镜像。该系统以每秒千次级的数据刷新频率,同步映射采煤机位置、刮板输送机载荷、转载机煤量等关键参数,为调度算法提供实时决策依据。基于深度 Q 网络(DQN)算法的优化引擎,可动态调整采煤机截割路径、刮板输送机速度与转载机启停时序,例如在煤层厚度突变时自动优化截割轨迹,在煤量超限前提前调整输送机转速,使工作面生产效率提升 28% ,吨煤电耗下降 15% 。这种自适应调度机制将传统“经验驱动”模式升级为“数据- 算法- 执行”闭环控制,显著提高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产韧性。
在辅助运输环节,5G 与 UWB(超宽带)定位技术的融合应用为车辆调度提供了厘米级精度保障。某矿部署的 5G+UWB 高精度定位系统,通过在井下巷道布设千余个定位基站,结合无轨胶轮车车载终端,实现了车辆位置、速度、载重的实时监测。结合 A* 路径规划算法,系统可动态生成最优运输路线,自动规避障碍物与拥堵区域,并在紧急情况下触发避障策略。实际应用显示,该系统使车辆周转效率提高 40% ,运输事故率降低至0.02 次/ 万吨,相当于年减少运输中断时间200 小时以上。
五、数据治理与安全防护体系
大数据应用面临数据孤岛、质量参差、安全风险等挑战。中国矿业大学联合某煤业集团制定的《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提出“一数一源、多源校验”的数据治理原则,通过数据血缘分析技术厘清 2000 余个数据指标的流转脉络,建立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在网络安全层面,采用国密 SM4 算法对核心生产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与态势感知平台,实现恶意攻击的分钟级响应。针对煤矿井下电磁干扰环境,研发抗干扰型5G 基站与本安型边缘计算网关,确保数据传输可靠率达 99.99% 。此外,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激励机制,推动设备制造商、科研院所与煤矿企业间的数据流通,加速智能算法的迭代优化。
六、结论
大数据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智能算法创新与动态决策机制,重构了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范式。研究实践表明,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决策体系可使设备故障预警时间提前 72 小时以上,生产效率提升 28% ,吨煤电耗下降 15% ,车辆周转效率提高 40% ,验证了其在提升安全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显著优势。未来需进一步突破多模态数据融合、边缘智能计算等技术瓶颈,完善数据共享与安全防护机制,推动煤炭行业向全要素数字化、全流程智能化、全产业链协同化方向演进,为全球深部资源开发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付鹏飞 , 张国攀 .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煤矿机电设备数据集成管理研究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4(13):69-72.
[2] 卢彦龙 . 煤矿机电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J]. 能源与节能 ,2024(8):26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