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形成中的思想转变考析
聂海玲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呈现出各异的面貌,劳动者所面临的处境也大相径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问题愈发凸显,劳动者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走向密切交织。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中产生,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提供了方向指引。在马克思看来,解放就是“指解除束缚和禁锢,得到放达与自由发展。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意指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1]“劳动解放理解为它是人类摆脱了异化劳动的束缚和奴役,凭借自己的能力支配更多的自由时间,完全占有劳动对象和自己的劳动产品,彻底实现劳动的自由自觉的特性,进而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2]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早期著作到成熟著作的逐步演变过程。劳动解放包含着三重基本维度,分别是劳动力的解放,劳动者的解放和劳动过程的解放。[3]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所面临的异化困境,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以及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揭示了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解放的初步设想,为后续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逐渐意识到,要真正实现劳动解放,必须超越抽象的人本主义关怀,深入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底层逻辑中去探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向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的重大转变。他们指出,人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的抽象实体,而是在劳动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不断发展和生成的。马克思将自由意识作为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理解。“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地类存在物。”[4] 劳动不仅是生产物质资料的手段,更是生产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的根本途径。这一转变使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从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向了对现实社会经济结构的科学分析,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劳动解放的科学论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劳动解放思想从抽象的理念走向了具体的历史分析。他详细剖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和剥削机制,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倾向。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历史分析,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劳动异化的深层次原因,还为寻找劳动解放的实际路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劳动解放思想从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经济结构的科学批判。
一、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到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的转变
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影响,运用人本主义异化史观来审视劳动。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以及他人都处于异化的状态。这种异化状态使得工人的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被迫的、外在的劳动。“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5] 马克思在这种异化劳动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劳动解放的初步设想,即通过扬弃异化实现劳动解放,恢复劳动的本来面目,使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这种史观下,劳动解放的目标是消除异化,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其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压抑。
马克思在扬弃《手稿》中人本主义劳动异化逻辑后,经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确立,最终在《形态》中实现哲学变革,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
的生产逻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劳动和社会生产活动不断发展和生成的。这一转变标志着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强调劳动在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劳动不仅生产了物质资料,还生产了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和工人阶级的受压迫。劳动解放不再仅仅是抽象的人性复归,而是要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在未来新社会,由于消灭了生产关系的对抗性,人类获得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由,即“劳动的自由”,当然“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7]。这种转变使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建立在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从抽象的人性批判转向对现实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
二、从抽象的劳动解放到具体的历史分析
马克思说:“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8] 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较多地从哲学角度讨论劳动解放,强调通过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解放主要是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然而,这种抽象的思考未能充分结合现实社会的具体矛盾和历史发展规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入研究,马克思逐渐认识到,仅从抽象的层面探讨劳动解放远远不够。他开始将目光转向具体的历史分析,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解放的探索开始从抽象的哲学形上层面转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层面,此时,马克思对劳动解放不再从人本学的价值层面来考察,而是将它置于现实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考察,劳动解放不再是一种价值预设,而是一种历史活动,并且在《形态》中,马克思找到了实现劳动解放的社会条件,这标志着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形成。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异化的深层次原因,即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和剥削。他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展示了资本如何通过控制劳动过程榨取剩余价值,从而使工人陷入更深的异化状态。这一分析为寻找劳动解放的实际路径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根源,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种私有制使得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了实现劳动解放,就必须打破这种私有制,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他提出,无产阶级作为受剥削最严重的阶级,是实现劳动解放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劳动解放。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劳动解放的具体路径和社会形态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错误观点,如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等。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必须与自然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同时,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阶段划分,强调在不同阶段,劳动解放的实现程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但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的痕迹。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将实现按需分配,劳动将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实现真正的劳动解放。
三、从一般劳动批判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异化的批判上,认为劳动异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未特别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他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活动,是实现自我确证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路径。此时,马克思强调劳动的异化现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劳动就已经存在着被扭曲的状况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劳动产品也无法完全归属于劳动者,这种异化使得人的本质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批判更多是从一般意义上讨论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以‘对象化’来描述工业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问题”[9]。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意识到仅仅对一般劳动进行批判不足以彻底揭示社会矛盾的根源。他开始把目光聚焦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劳动的异化,还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手段强化了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这种批判超越了一般的劳动批判,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寻求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劳动解放。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从一般劳动批判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转变,是其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转变使得马克思能够更加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后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思想转变在马克思其他理论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四、从理想构想到科学论证
在早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对劳动解放的构想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例如,在《共产党宣言》中,他展望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提出将消除私有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既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又是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宣言。[10]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路径,即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消灭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这一时期的劳动解放构想,更多地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理想描绘,虽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但缺乏对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路径和具体条件的科学论证,带有较强的乌托邦色彩。在《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这一哲学范畴与国民经济事实相结合。他认为,人的理想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在劳动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生活,展现自身内在的本质力量,劳动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 。然而,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景象。基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马克思提出要扬弃异化劳动,废除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劳动解放。这一时期的构想虽然充满了对人类理想状态的追求,但在论证方式上更多地基于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劳动解放思想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论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立足于物质生产劳动,形成了生产逻辑。他揭示了“劳动一般”对人类解放的普遍人类学意义,认识到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马克思指出劳动在人类社会演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为劳动解放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构境中,马克思聚焦于资本逻辑。他深入剖析了“现代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状态,揭示了资本对劳动的奴役本质。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压榨工人的劳动,使劳动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然而,马克思也看到了劳动本身所蕴含的批判资本逻辑的力量。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通过阶级斗争,能够打破资本的桎梏,实现劳动解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劳动解放的具体路径,如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等措施,克服劳动异化,让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倾向,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和危机周期。这种科学论证,使劳动解放从一种理想构想转变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科学理论,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斗争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路径。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的形成过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理论发展史诗。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到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的转变,使劳动解放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实;从抽象的劳动解放理念到具体的历史分析,让劳动解放的探讨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从一般劳动批判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明确了劳动解放的矛头所向;从理想构想到科学论证,为劳动解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这一系列转变,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为我们今天思考和解决劳动异化问题、探寻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深入探究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形成中的思想转变,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以及在现实社会中寻求劳动解放的具体实现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相, 刘德军,王忠武主编:《人类思想解放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457 页。
[2] 仇艳艳, 毕朝文:《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解放思想探析》,《理论界》2012 年第6 期。
[3] 刘荣军 , 李书娜:《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遝辑意蕴与历史展现》,《东南学术》2019 年第5 期。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62 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67 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66 页。
[7] 何海燕:《究竟什么是劳动解放?——异化史观的逻辑缺陷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启示》,《现代哲学》2021 年第5 期。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7 页。
[9] 仰海峰:《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哲学研究》2010 年第11 期。
[10] 陈人江:《劳动解放和人自由发展的宣言》,《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年第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