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与沟通构建和谐班集体
薛琼瑜
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 215100
一、引言:同伴矛盾——青春期的德育挑战
青春期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伴矛盾普遍存在却常被忽视。数据显示,80% 的学生曾经历同伴冲突,但仅 20% 主动寻求解决,且过程多因沟通技巧不足而失败。矛盾并非人际关系的“故障警报”,而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系统升级”契机。如何引导学生从矛盾中习得共情与沟通能力,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多数教师倾向于以说教或惩罚解决矛盾,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仅要求“道歉”而不引导学生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导致矛盾反复出现。
“青春解忧铺”课堂以《解忧杂货店》为灵感,将德育目标融入情境化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技能。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德育教育如何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助力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二、理论基础:共情与沟通的德育价值
1. 平行教育理论:个体与集体的共生关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个体成长需与集体规范相互促进。同伴矛盾的解决不仅是个人情感的修复,更是集体凝聚力的体现。通过班级冲突事件的共同探讨,学生能在集体中形成“共情共识”,推动班级文化向包容、理解的方向发展。
2. 非暴力沟通理论:从对抗到合作
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理论强调“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要素。将其简化为“摄像机式陈述事实”“I 语言表达感受”“具体化请求”等步骤,使学生学会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化解矛盾。
3. 文学隐喻的德育启示
《解忧杂货店》中浪矢爷爷的“解忧”理念,象征着倾听与理解的力量。课堂以“青春解忧铺”为载体,将文学隐喻转化为德育工具,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行动意愿。
三、实践路径:“青春解忧铺”的德育设计
(一)情境创设:从案例到共鸣
1. 矛盾呈现:角色扮演与情感代入
通过小星与小汇的冲突案例,学生以红绿牌表达立场,并描述角色心理。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初步“戴上共情眼镜”,理解矛盾双方的情感需求。
2. 数据驱动:班级冲突事件簿的启示
基于班级冲突的统计数据(如 80% 的矛盾未有效解决),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普遍性,消解其自责心理,树立积极解决的态度。
(二)技能培养:两大成长锦囊的应用
1. 换位思考:跨越情绪的“5 秒时光隧道”
通过深呼吸平复情绪,引导学生设想“如果我是他”,感受对方的困境与需求。例如,小星因被拒绝而失落时,需理解小汇可能有难言之隐。
2. 非暴力沟通修复术:四步破镜重圆法
第一步:陈述事实
如“我看到你和小A 一起回家”,避免主观臆断。
第二步:表达感受
使用“I 语言”:“我感到失落”,减少攻击性。
第三步:提出请求
“下次可以如实告诉我吗?”将抱怨转化为具体需求。
第四步:共建解决方案
邀请对方协商,如“我们可以约定每周一起打球吗?”
(三)实践延伸:从课堂到生活的德育浸润
1. 树洞信箱与解忧特辑
匿名投稿机制为学生提供安全表达空间,班会上通过集体智慧解决矛盾,强化“集体即支持”的信念。
2. 夸夸卡行动:正向强化的力量
通过书写赞美与感谢,学生学会关注他人优点,促进班级正向情感流动。
四、案例分析:小星与小汇的矛盾化解
(一)矛盾溯源:独立性与归属感的冲突
小星的日记“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却不是他最好的”反映对“唯一性”的渴望;小汇的“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则体现社交圈的多元需求。矛盾根源在于未能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二)干预过程:共情与沟通的双向实践
1. 换位思考:打破自我中心视角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双方心理,发现小汇的“为难”与小星的“敏感”同样值得理解。
2. 非暴力对话重构
原对话:“你为什么骗我?”重构后:“看到你和小A 一起走,我有点失落。下次可以提前告诉我吗?”这一转变将指责转化为坦诚的需求表达,为修复信任奠定基础。
(三)教育启示:矛盾化作成长的催化剂
通过矛盾解决,学生不仅学会沟通技巧,更认识到“差异”是人际关系的常态。正如陶瓷修复后的“金缮”工艺,裂痕亦可成为友谊独特的印记。
五、德育成效与反思
1. 个体成长:从莽撞到温厚的蜕变
学生通过实践,逐渐从情绪化反应转向理性沟通。一名学生反馈:“以前吵架只会冷战,现在会先问自己‘他为什么这么做’。”
2. 集体凝聚:默契的“釉彩”晕染
班级冲突事件减少,夸夸卡行动使同学关系更加融洽,集体活动参与度显著提升。
3. 局限与改进
部分学生仍存在“知易行难”问题,需通过长期实践强化技能。
后续可引入家长参与,构建家校共育的德育网络。
六、结论:解忧之笔握于手中
“青春解忧铺”的实践表明,德育的本质是赋能——赋予学生理解他人与认识自我的能力。同伴矛盾并非终点,而是共情与沟通能力培养的起点。当学生学会以换位思考与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时,他们不仅修复了友谊,更在青春的“系统升级”中成长为温暖而有力量的个体。正如浪矢爷爷所言:“每个带着烦恼而来的人,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德育的使命,正是帮助学生发现内心的“解忧之笔”,书写属于他们的成长故事。
参考文献:
[1] 马卡连柯:《教育诗》,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华夏出版社,2016.
[3] 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南海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