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家校共育有效沟通模式构建

作者

陈婷婷 熊黎

云阳县凤鸣镇凤鸣小学 重庆市云阳县 404502

前言:

家校共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家校协同教育对学生现在乃至未来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纽带,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是否及时有效,对家校合作成效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为了将家校共育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针对家校沟通模式的构建与优化应给予足够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条件。

一、小学班主任家校共育沟通的现状分析

首先,沟通形式较为单一。很多班主任还是比较依赖家长会、电话沟通这种比较传统的沟通渠道与方式,对微信、钉钉等线上平台的应用较少。家长会也大多是以教师单向汇报的方式来进行的,家长的参与、互动较少。设计缺少层次性,未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家长需求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沟通形式的设计。

其次,沟通内容存在失衡。一些班主任还是存在重学业轻成长的情况,习惯性的围绕学生学习成绩、纪律问题来与家长沟通,对学生心理发展、习惯养成等方面的交流较少。家长获取的信息也较为片面,无法对孩子各阶段的成长发展需求做出全面了解 [1]。

最后,沟通机制有待优化。信息反馈存在滞后现象,家长提出的问题、建议无法得到班主任的及时回应,导致沟通效率难以得到显著提升。再加上家长参与不够均衡,也会给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增加阻碍。

二、小学班主任家校共育有效沟通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沟通渠道实现多元化

注重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可以实现即时沟通。借助班级小程序、企业微信等平台来优化常态化沟通群组的建立。班主任可围绕具体情况,通过文字、短视频等不同形式来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作业要求等及时的分享到沟通群当中。家长也可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出来,为信息实时互通带来助力。线下互动要深度。可围绕不同时期的具体需求来创新家长会形式,巧用“主题沙龙“”案例研讨”等互动模式 [2]。比如:可围绕“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主题来开展家长经验分享会,让家长有更大的参与感,也可通过“家长开放日”的定期开展来为家长提供更多走进课堂的机会,对教学过程有全面且直观的了解。

沟通要分层分类进行。围绕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来进行分类。对于学困生,可进行“家校成长档案的建立”,每一周定期的进行学习进展沟通。若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可与心理教师合作来实施家校联合辅导。围绕家长类型去分层。对于态度积极的家长,可邀请其更多的参与到平时的班级活动策划当中;而对于比较被动的家长,则可以尝试以家访、电话预约等方式去沟通交流,对家庭状况做出深入了解,尽可能的消除沟通障碍。

(二)完善沟通内容和策略

一是,沟通维度要丰富。要兼顾学业与成长。除了及时有效的学业反馈,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在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分享。比如:借助视频、照片等方式来将学生在参与各类校园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展示出来,让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进步、优点有更多了解。强化教育指导。将家庭教育知识定期的推送给学生家长,特别是《亲子沟通方法指南》这类内容,可为家长之后的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参考。对于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可通过专题讲座的举办来做出讲解,特别是“孩子叛逆期要怎样应对”这类问题一定要重视,以此来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全面提升[3]。

二是,优化沟通策略。共情式沟通。着重强调的是班主任应在沟通中懂得换位思考,对家长的焦虑和期待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如,学生成绩下滑时,要避免出现当面直接指责的情况,要耐心的和家长沟通,一起分析下滑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商讨完善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整合家校力量,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数据化反馈也很重要。可在教育信息化工具助力下,及时生成学生不同时期学习行为的分析报告。通过可视化呈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能够为之后更好的沟通、合作提供客观依据,增强说服力。

(三)构建家校协同机制

首先,注重双向反馈制度的构建。可进行“家校沟通反馈表”的设计,这样家长就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又或是纸质问卷来对沟通内容、形式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班主任要在三日内做出回应并做出改进,以此来为提出、解决问题、效果评估这一闭环管理的形成与落实带来助力。

其次,重视家长共同体的培育。可通过“家长委员会”的组建来进行学习指导组、活动策划组等一系列职能小组的设立,鼓励更多家长积极参与到各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比如:可定期邀请家长志愿者担任班级的“职业导师”,为孩子们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启蒙课程,以此来更好的整合家校教育资源。

最后,增加专业支持。学校可定期组织班主任参加沟通技巧相关的培训活动,其内容要涉及到危机事件处理等诸多方面。并邀请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来为班主任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指导,以此来为家校共育专业水平的提升带来助力。

结语:

综上所述,联系实际需求来构建完善可行的家校共育沟通模式,既可以为之后家校合作的深度开展构建良好条件,也有助于五育并举的落实。特别是多元化沟通渠道的构建,以及沟通内容、方式的持续优化,对家校协同机制的调整,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沟通上的局限,为后续高效开展家校协作带来助力。为此,班主任应基于班级特点、时代需求分析来优化沟通模式,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成长中可以获得家校共育的更大助力。

参考文献:

[1] 王梅 .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家校共育理念的有效融入与实施 [J].教师博览 , 2024, (36): 22-24.

[2] 李桂霞 . 家校共育背景下提升小学班主任家校沟通能力的策略研究[J]. 教师 , 2024, (24): 81-83.

[3] 孙敏. 家校共育视角下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实践研究——以“心行”班主任工作室为例 [J]. 教育参考 , 2024, (01): 50-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