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背景下石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创新
左祎琼
长庆油田公司人事服务中心 陕西西安 710000
引言:
灵活用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属于近些年热议度较高的新型用工模式。将其和传统的用工模式(固定雇佣)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种新型用工模式具有高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所以深受各类企业的青睐。推广灵活用工模式,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雇人成本,并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但同时也容易打破企业比较固定的用人机制,从而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绩效考核、薪酬分配以及工作时长的碎片化会影响员工的绩效考评,如果不能有效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模式,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势必也将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基于灵活用工模式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1 灵活用工的主要形式
1.1 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是我国《劳动合同法》中明确界定的一种灵活用工形式,具有工时短、灵活性强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该工作形式主要以小时计酬,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采用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时长每日不能超过 4 小时,工资结算周期不得超过 15 日。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短期和低强度的用工方式,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阶段性的工作岗位。
1.2 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是我国劳动法体系中一种常见的灵活用工形式,广泛应用于企业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岗位需求。它不同于直接雇用(标准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具有三方主体(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劳动者)的特点。劳务派遣通俗来说,就是员工与“派遣公司”签订合同,但实际在另一家公司上班。依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用工单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 10% 。
1.3 平台型用工
除了以上两种形式外,平台型用工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灵活用工形式之一,例如滴滴出行和美团都采取了这种用工方式。企业依托数字化平台,能够将劳动力聚集在一起,然后利用审批制和注册制利用闲置的劳动力,从而达成一种相对稳定的非劳动关系用工方式[1]。
2 基于灵活用工模式的石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方法
石油企业作为传统能源行业的代表,通常有着项目周期长、工作环境艰苦、技术要求高以及地域分布广泛等特性。基于灵活用工模式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可以为石油企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1 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制
灵活用工背景下,石油企业应主动完善用工用人制度,通过构建更加高效的具有弹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制,满足企业用工的现实需求。在人力资源服务机制完善中,可以从灵活工作安排和差异化的薪酬待遇等层面,对人力资源服务绩效全方位优化。首先,石油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岗位需求,引进弹性工作制度,通过将工作地点和时间碎片化等方式,提高员工的自由度,让员工能够自主选择工作的时间段和地点,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其次,石油企业需要积极推进绩效工资制度建设,针对企业员工应用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方法,以绩效为核心来调整和优化薪酬制度,给人员足够的保障。最后,石油企业应该关注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在此前提下发挥技术优势建立数字化转型,借助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企业灵活化的岗位进行分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结合需求逐步放开用工岗位,增加灵活用工的岗位比例,确保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能力 [2]。
2.2 打造开放化企业文化
在上述措施基础上,打造开放化企业文化也很重要。通过了解发现,在灵活用工模式下员工易受文化差异的影响,降低团队的工作效率。为改善此类问题,石油企业需要对当前的岗位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打造一种包容度较高的企业文化,例如某大型石油企业设立“CEO 问答日”,员工可通过匿名方式提问,高管现场回应并制定改进措施。企业还定期举办“微课堂”“技术沙龙”等活动,促进跨部门交流,并推出“积分制”或“虚拟股权”机制,让灵活用工也能感受到“主人翁”地位。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进而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的有效性。
2.3 注重劳动者权益保护
灵活用工背景下,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更需要关注。尤其在石油等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复杂、地域分散的行业,更应高度重视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其获得公平待遇、安全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在加强权益保护方面,石油企业需要采取以下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质量。
2.3.1 实现同工同酬
所有劳动者(包括灵活用工人员)都应享有与其工作内容、技能水平相匹配的合理报酬,建立科学的计时、计件工资体系,杜绝“低薪高负荷”现象。灵活用工不等于“随意用工”,必须遵守国家关于最低工资、加班加点工资支付的规定。对超时工作的部分,应按规定支付加班费或安排调休。
2.3.2 推行弹性福利机制
为了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年轻一代员工,石油企业应考虑构建更加灵活多样的福利体系。除了传统的薪酬待遇外,还可以提供诸如健康保险、职业发展规划、培训机会等方面的个性化选择,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
2.3.3 覆盖社会保障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所有劳动者(包括非全日制和派遣员工)缴纳工伤保险,特别是在石油、建筑等高危行业。石油企业可以探索“平台 + 个人账户”式新型社保参与方式,提升参保便利性。
结论:
综上所述,灵活用工背景下,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需要受到重视。为保障人力资源服务创新的预期效果,现实中可以有效应用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制、打造开放化企业文化、注重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措施,提高石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 董弥霞 . 灵活用工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J]. 全国流通经济 ,2025,(08):105-108.
[2] 李颖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J]. 商业2.0,2025,(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