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草纲目》中的色彩美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闫怡

西安高新第三十二小学 陕西西安 710000

一、《本草纲目》色彩美学的内涵与特点

1.1 自然色彩的生动呈现

《本草纲目》对于各种草药的描述当中,色彩方面的细致描绘体现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色谱系统。“朱砂”被界定为“丹砂以赤为胜”,这准确表现出它那鲜明的红色特质;“青黛”的阐释借助“以蓝为之,别作淀,则谓之蓝淀,亦名青黛”来表明它的深沉稳定蓝色属性。这种对草药色彩的高度浓缩表述,既表现了自然界色彩的基本规律,又引领读者体会大自然给予生物的独特视觉美感。每一种颜色都同草药的生长环境以及形态特征彼此呼应,一道绘制出一幅兼具韵律美和艺术价值的自然色彩图谱。

1.2 色彩分类的独特体系

《本草纲目》在草药色彩系统性记录上创建起一套特别的分类体系。这个体系把草药固有颜色当作基础,又融合它的药理特点、生存环境、外形特性等诸多方面来实施划分。书中表明,具备清热效果的药材大多同冷色调有关联,滋补类药物更偏爱用暖色系做标记,以此显示它们温润又饱含营养的本质。这种色彩划分办法既优化了读者对草药的认知速度,又很好地体现出古时学者对于色彩同物质属性之间关联的奇妙认识,完全体现出中国古色学独有的魅力以及蕴含的深邃智慧。

二、《本草纲目》色彩美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充实教学资源,拓宽审美视野

把《本草纲目》包含的色彩美学观念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当中,既给教学实际操作赋予了革新性的资源依托,又拓宽了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范围。通过学习中药图绘,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自然界多种色彩的组成情况,冲破传统美术课程里关于色彩认识的固有范畴。从朱砂的鲜艳红色、青黛的深邃蓝色、白芷的纯粹白色、麻黄的淡雅黄色等诸多色彩元素入手,营造出观察世界色彩的独特视野,增添审美感受,唤起探究色彩的兴趣,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色彩感知和欣赏水平。

2.2 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本草纲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色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与审美意蕴。把《本草纲目》中的色彩美学要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体系,有益于学生认识传统色彩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而且,通过研习书中色彩理论知识,可体会古人对色彩的认知与应用的视角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培育文化自信,给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 激发创作灵感与提升艺术素养

《本草纲目》所包含的独特色彩体系以及厚重的文化意义,给现代美术创作带来了大量的灵感源泉。通过系统学习中药色彩有关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合进绘画操作或者手工艺制作当中,凭借新颖的配色手段来体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不但有益于改进学生的色彩应用水平,而且可以促使传统美学因素在作品里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它增添特别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学习途径有益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从而带动他们整体的艺术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本草纲目》色彩美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课程内容设计

小学美术课程设计可以融入《本草纲目》色彩美学理念。在“色彩认知”单元里,挑选《本草纲目》里具有代表性的草药颜色,像朱砂红、艾叶绿、紫草紫等,带领学生全面剖析这些颜色的色相属性及其对比规律,再通过实物图片或者艺术作品来直观体会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当踏入“主题创作”阶段的时候,用《本草纲目》当作背景素材,开展“我心中的本草世界”绘画活动,促使学生凭借书中色彩理论元素自由构思并绘制草药主题场景,进而推动创新思维与审美素养的提升。

3.2 教学方法运用

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本草纲目》色彩美学的兴趣以及参与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情境教学法来构建“本草色彩探究”主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代药用植物的生态环境中去感受草药色彩的魅力,体会草药色彩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运用多媒体播放《本草纲目》相关纪录片片段及草药生长动态影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草药色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草纲目》色彩符号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小组竞赛、成果展示等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同伴间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3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创建起系统化又科学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各个角度来评判学生在《本草纲目》色彩美学课程里的总体表现和成果。评价指标要包含色彩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美术创作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重视学习态度、创新思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利用多种评价手段,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同伴互相评价等多种主体纳入进来。教师评价着重于引领和鼓励,看重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准确的反馈;学生自评和互评目的在于增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促使学生加深思考并做到个性化的成长,进而保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3.4 课堂教学实践

《本草纲目》色彩美学的教学实践要按照预设的课程规划和教学策略来开展。讲解草药色彩理论的时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利用实物标本、多媒体影像等辅助工具,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色彩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到了实践创作环节,老师要深入课堂,促使学生冲破传统思维定式,在个性化的色彩搭配中表现自己的创新想法。在成果展示和评价阶段,安排学生分享创作理念和体会心得,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审美认识并加强艺术鉴赏水平。

3.5 课外拓展活动

依靠多样化课外实践载体来改良《本草纲目》色彩美学的教学成果。带领学生去中医药博物馆、植物园草药区实地考察,通过直观体会草药的形态特征以及色彩变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举办“本草色彩”主题创意设计比赛,给学生给予展现自身才华的平台,激起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钻研,凭借阅读专业文献或者网络资料来仔细研读《本草纲目》里的色彩美学思想,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

结语:

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多样的教学模式应用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构建,再加上课堂互动、课外延伸、家校协同这些实施途径,《本草纲目》色彩美学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就得以达成。这种整合不但充实了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维度,明显优化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而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李滢 .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实践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5,(06):79-81.

[2] 刘军 .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5,(1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