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巴蜀项目数字赋能校园微电影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闫涛

石家庄市北高营小学050000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校园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教育载体,融合了影视艺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巴蜀项目作为具有地域特色和教育创新意义的项目,为数字赋能校园微电影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通过数字赋能,校园微电影在创作、传播和教育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研究基于巴蜀项目数字赋能校园微电影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巴蜀项目的内涵

巴蜀项目是深度扎根于巴蜀地域文化土壤,紧密结合当地教育发展需求与社会实际状况而精心打造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工程。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璀璨的艺术成就。该项目致力于深度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巴蜀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巴蜀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巴蜀项目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注重教育创新,鼓励学校和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推动巴蜀地区教育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

2 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技术操作与设备维护难题

在实践过程中,技术操作与设备维护成为阻碍校园微电影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尽管学校配备了数字拍摄设备和后期制作软件,但学生和部分教师对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例如,在摄像机使用上,很多学生对于白平衡、光圈、快门速度等专业参数的调整缺乏了解,导致拍摄出的画面出现偏色、曝光过度或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画面质量。在后期制作软件方面,复杂的操作界面和众多的功能选项让学生望而却步,难以熟练运用剪辑、调色、特效添加等功能,使得微电影的后期制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2.2 团队协作与沟通障碍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通常需要多个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然而团队协作与沟通障碍问题在实践中较为突出。在团队组建初期,成员之间对彼此的专业技能、性格特点和工作风格了解不足,导致分工不合理。有的成员承担的任务过重,而有的成员则相对轻松,影响了团队的整体效率。在创作过程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导演和演员对于剧情的理解和表达存在差异,但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在拍摄过程中出现分歧,影响了拍摄进度。

2.3 内容创新与文化融合不足

内容创新与文化融合不足是当前校园微电影创作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内容创作方面,很多校园微电影缺乏新意,剧情老套、形式单一,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部分作品只是简单地模仿市场上流行的影视作品,没有结合校园实际和学生特点进行创新,导致作品缺乏个性和特色。在文化融合方面,虽然巴蜀项目强调结合巴蜀文化进行创作,但很多校园微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将巴蜀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3 解决策略

3.1 强化技术培训与设备管理

针对技术操作与设备维护难题,学校应构建系统且全面的技术培训体系。

一方面,邀请专业的影视技术人员和设备厂商工程师定期开展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数字拍摄设备的参数设置、操作技巧,以及后期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运用等。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和实际操作练习,确保学生和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和软件使用。另一方面,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定设备使用规范,向学生和教师普及设备保护知识,提高他们的设备保护意识。

3.2 完善团队协作与沟通机制

为解决团队协作与沟通障碍问题,学校和教师需在团队组建和创作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在团队组建时,充分考虑成员的专业技能、性格特点和工作风格,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培养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3.3 激发内容创新与文化融合灵感

为解决内容创新与文化融合不足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创作思路,激发创新灵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意征集活动,鼓励学生从校园生活、社会热点、个人经历等方面挖掘素材,提出新颖的创作主题和剧情构思。同时,邀请专业的编剧和影视创作者为学生举办创意讲座,分享创作经验和创新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

3.4 构建多元评价与反馈体系

为提升校园微电影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构建多元的评价与反馈体系。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技术水平,还要重视其教育价值、文化内涵和创新程度。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巴蜀项目数字赋能校园微电影的实践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优化创作流程、整合资源、创新技术支持等措施,校园微电影在创作水平、传播效果和教育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数字赋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技术难题、时间管理问题和评价标准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如加强技术培训、合理安排时间和完善评价标准等。

参考文献: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 [J]. 柴素芳 ; 程雪敏 .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6)

[2] 微电影教育平台的打造 [J]. 徐莹 . 青年记者 ,2016(12)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巴蜀项目数字赋能校园微电影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20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