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途径

作者

王忠华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第一中学校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正面临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要求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开放、互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目标单一化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发展失衡。例如,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解析,将课文拆解为字词、语法等碎片化知识,缺乏对文本整体性与文化内涵的挖掘。教学方法滞后部分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课堂互动不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常提供固定模板,限制学生个性化表达,导致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教学评价片面化现行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导,忽视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例如,教师仅通过分数评判学生能力,未关注其课堂参与度、思维深度及创新能力,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和指导下,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实际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分析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还能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大力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计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写作训练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活动、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充分锻炼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技能,还能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量身定制一些个性化的教学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同时,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还能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领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世界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如文化节、文化讲座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切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熏陶,学生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还能在文化的浸润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平台进行互动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同时,强化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活动提升语文技能。此外,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激发潜能。在培养文化素养上,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升品位与审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效率。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途径,才能实现高中语文教育预期目标,提升学生素养与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未来游刃有余、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曾祥汀. 试论新课改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途径[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11).

[2] 金苏伟. 试析新课改下情感教育的途径[J]. 语文天地(初中版).2017,(3).88-89.

[3] 陈国新.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途径分析[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