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场地学校全员运动会的创新实践与推广路径研究
李文果 李积财
1 兰州市城关区五一山小学 2 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小学 730046
引言:
全员运动会因其全员参与、全面锻炼的特性,成为解决“极少数人在跑,大多数人在晒太阳”问题的创新模式。对于教育资源有限的小场地学校而言,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推广全员运动会,既是对组织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教育理念的革新。因此,深入剖析其推广实践和开发路径,对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员运动会推广价值
(一)学生个性价值
全员运动会突破传统体育局限,设置多样化项目(如极限飞盘),激发学生兴趣。分层挑战设计(如不同难度障碍跑)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培养自信心。此外,学生参与组织与裁判工作,锻炼领导力和责任感。
(二)学校教育价值
在学校教育中,多元化的推动力量不可或缺,而全员运动会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运动会可作为跨学科平台,例如投准比赛结合抛物线知识,实现体育与物理的融合。同时,运用运动监测手环记录数据,提升体育教学的科技含量。
二、全员运动会在小场地学校的推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地限制问题
场地面积狭小的问题,致使众多传统运动会项目难以正常开展。田径类长跑开展需要有足够长度且安全的跑道,然而狭小场地无法满足这一条件,这就使得项目不得不删减或更改,运动会的完整性与竞技性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同时,部分集体项目,像大型团体操,需要广阔空间来展现,狭小场地容纳不了众多学生同时表演,这极大地降低了此类项目在全员运动会中的可操作性。并且,场地有限会使比赛安全隐患增多,不同项目间距离难以拉开,比赛进行时容易相互干扰,这既影响运动员发挥,也让现场组织和管理面临更大挑战。
(二)组织管理问题
场地狭小但人员众多的情况,极大地增加了现场秩序维护的难度。在有限的空间内,裁判员很难精准地观察比赛状况,容易产生误判,这不但会损害比赛结果的公正性,还可能在学生和班级之间引发矛盾。运动会期间,人员调度是个重大问题。由于空间有限,不同项目转换时需要更精细的安排,不然就会出现人员拥堵,致使下一个项目无法按时启动[3]。同时,在小场地举办运动会时,对参赛人员的信息管理和分组安排会变得更复杂,一旦信息出现混乱,比赛流程便会被打乱。此外,因为学校场地面积小,观众观看比赛的空间也有限,如何合理安排观众位置、疏导人流,防止出现混乱和安全事故,是组织者必须应对的挑战。
(三)项目设置问题
一方面,场地限制使得一些经典大型运动会项目无法开展,此时需重新设计项目,然而新设计的项目在趣味性、竞技性和教育意义方面可能难以达到平衡。比如趣味运动项目,若过于简易,则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若过于繁杂,又可能在狭小场地中难以施行。另一方面,难以保证项目的多样性。因场地狭小,可选择的项目类型有限,这或许会让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项目重复率偏高,从而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4]。并且,项目设置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参与度,可在场地受限的情形下,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因项目不适而缺乏参与积极性。
(四)资源运用问题
场地狭小,一方面限制了大型器材的存放与使用,另一方面小型器材也可能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同时参与项目的需求。比如标枪、铁饼这类需要特殊器材的运动项目,在场地小的学校几乎无法开展,而跳绳之类的简单器材,在参与人数较多时则会出现短缺的情况。其次,人力资源方面也存在问题。小场地需要更精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但可能缺少足够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来承担这些任务,进而导致部分环节出现疏漏。再者,时间资源在小场地运动会中变得更为紧张。由于项目转换时需要更多时间组织人员和调整场地,这可能会延长运动会的整体时长,对学校正常教学安排和学生精力产生影响。
三、全员运动会在小场地学校的推广实践开发路径
(一)拓展优化场地,科学规划利用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国家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愈发重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对于小场地学校来说,这代表着要在有限空间内为学生创造更多运动契机。学校体育场地是开展全员运动会的基础保障条件,传统的场地使用模式已难以满足全员参与需求,所以,拓展优化场地与科学规划利用就成了关键所在。以某城市中心的小学为例,学校依据校内实际情况对操场进行了重新规划。把操场周边的绿地部分予以硬化处理,拓展了活动范围,并在硬化区域设置了若干小型趣味运动项目区,像迷你射箭场、小型保龄球道等 [5-6]。这些项目占地不大,却趣味性十足。同时,学校借助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搭建了临时简易舞台和观众席,舞台在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时启用,观众席则为观赛学生提供了空间,防止人员在操场过度拥挤。在运动会项目安排方面,学校充分考量了场地因素。例如将传统长跑项目变更为接力式短跑折返跑,在有限直道上设置多个折返点,增添了比赛趣味性和参与人数。除此之外,学校还利用天台空间,在确保安全防护到位的前提下,设置了诸如投壶之类的传统体育项目区。通过这些途径,该校在场地狭小的条件下成功举办了全员参与度高的运动会,为其他小场地学校树立了良好范例。
(二)完善组织管理,精细流程安排
对于小场地学校开展全员运动会而言,精细的流程安排与完善的组织管理是保障运动会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运动会涵盖众多环节,前期的项目策划、人员调配,比赛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应急处置,以及后期的总结反思,各个环节都需精心筹备。例如,在某学校举办全员运动会时,专门成立了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成员有校长、体育教师和各年级班主任等。在运动会筹备阶段,委员会制定了详尽的策划书,将运动会流程精确到每分钟。在项目报名环节,借助线上问卷系统,方便学生和家长选择参赛项目,后台同时自动统计报名人数,便于组织者调整项目。在裁判员选拔方面,学校从体育特长生和有体育基础的教师中挑选,并开展专门培训,使他们熟悉比赛规则和裁判流程。运动会当天,学校按区域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像比赛区、准备区、休息区等,每个区域都有专人管理,保障人员有序流动。比赛过程中,通过广播系统实时播报比赛进度和项目调整信息。比如,若某个项目出现参赛人员迟到或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组织者能迅速调整比赛顺序,启用备用设备,避免比赛长时间延误。同时,在不同比赛项目衔接处安排志愿者,引导参赛学生前往下一个比赛场地。对于比赛成绩记录,采用电子计分系统与人工核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成绩准确。运动会结束后,组织委员会对整个运动会复盘,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次运动会的组织管理改进提供依据。通过这些精细的组织管理和流程安排,这所小场地学校的全员运动会得以顺利
举行,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创新项目设置,兼顾多方需求
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要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的学校体育竞赛机制”。对于小场地学校而言,创新运动会项目需兼顾多方需求,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同时要契合学校的场地条件。这样才能使运动会成为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的体育盛会,充分彰显体育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契机,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7]。以某老城区的一所小学为例,该校场地狭小,学生数量多且年龄层次跨度大。在筹备全员运动会时,该校在项目设置方面进行了创新。对于传统田径项目,可以加以改造,例如将 00 米短跑变为 50米障碍跑,在有限的直道上设置各种高度和形式的障碍物,如跨栏、钻圈等,如此一来,既增强了项目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又降低了对跑道长度的场地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设置亲子合作项目,比如亲子运球接力,家长和孩子组成一组,运用专门设计的运球工具把球运至指定地点,这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满足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愿望。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项目,像民间传统游戏“投壶”“踢毽子”等,这些项目占地面积小,且能容纳多人同时参与。为了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需求,可设置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项目,例如拼图接力赛,每个接力点放置一个拼图碎片,学生完成一定体能挑战后获取碎片,最后团队共同完成拼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类型的学生在运动会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另外,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要设置单独的辅助项目,如为行动不便的学生设计轮椅投篮项目,以确保全员参与。通过这些创新的项目设置,能够有效利用小场地,满足多方需求,使运动会富有活力。
(四)合理调配资源,提升使用效率
在小场地学校开展全员运动会时,资源有限是一个显著问题。体育器材、场地空间以及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精细规划。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学效果常常因器材欠缺或分配不合理而受到影响。在运动会筹备阶段,则更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防止浪费,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在恰当之处发挥最大价值,从而保障运动会顺利举行。以一所位于郊区的小型学校为例,在筹备全员运动会之际,该校首先对场地资源进行了科学规划。依据不同项目的功能,将操场划分成多个不同区域,比如在操场的一端设置综合性的健身操表演与比赛区,利用此处开阔的空间,使较多学生能够同时参与;在操场周边的角落设置若干相对独立的小型项目区,像单人跳绳、踢毽子之类的项目区。对于体育器材资源,采取共享和分时使用的策略。学校购置了一批可组合拆卸的体育器材,运动会前按照项目需求将其组装成不同的设备。例如,把一些栏杆、踏板组装成跨栏设备用于跨栏比赛,比赛结束后再拆卸下来用于其他项目或者日常体育教学。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主要承担裁判和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对部分高年级学生加以培训,让他们帮忙维持秩序和进行简单的成绩记录。邀请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家长参与运动会的策划和安全保障工作,如有医疗知识的家长组成医疗小组,有摄影特长的家长负责拍摄运动会精彩瞬间。通过对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该校在有限条件下成功举办了全员运动会,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为运动会的顺利开展筑牢了根基。
四、结束语:
在小场地学校推广全员运动会,其实践与开发有着重大意义。虽然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场地受限、组织管理存在难题、项目设置方面有困扰以及资源运用遭遇挑战等情况,不过可以通过拓展和优化场地、完善组织管理工作、创新项目设置办法以及合理调配资源等途径,有效突破这些困境。如此一来,不仅能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与实现全面发展的平台,而且能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实践途径为小场地学校开展全员运动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有助于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得全员运动会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能展现出独特的光彩,推动教育朝着更优质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 汪云 .“小场地、大班额”环境下“全员运动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城关区五里铺小学为例 [J]. 体育教学 , 03, (S): 98-00.
[] 于乐奎 . 小场地如何盘“活”全员运动会 [J]. 体育教学 , 08, 38 (0): 43-45.
[3] 沈延斌 . 浅谈“全员运动会”在小学的开展及对策——以西宁市城中区小学为例[J]. 青海教育 , 0, (03): 39-40.
[4] 肖芳 . 浅谈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背景下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J]. 甘肃教育 ,09, (3): 5-53.
[5] 王和斌, 张俊. 小项目 大集体——小学全员运动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J]. 体育教学 , 00, 40 (08): 8-30.
[6] 马军. 运动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基于我校创新“全员运动会”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J]. 小学教学研究 , 09, (36):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