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作者

祝存伟

格尔木市第十四中学 816099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现状分析

1.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实施情况

当前初中生物课堂中环保教育的实施呈现零散化、表面化特征。尽管 2025年新版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仍停留在知识点讲解层面,未能系统构建环保教育框架。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分散在“生物与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章节,缺乏连贯性设计。

教学方式上,环保教育的渗透主要依赖理论讲授,实践环节明显不足。课堂案例分析多采用教材既有素材,如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等,但缺乏与时俱进的本地化案例补充。校外实践活动更显薄弱。虽然部分学校会组织“世界环境日”主题班会或手抄报比赛,但具有专业性的野外考察活动实施率较低。城市学校因场地限制,鲜少开展湿地生态调查或垃圾分类实践;农村学校虽具备自然资源优势,却普遍缺乏系统化的活动设计。

师资培训方面也存在短板。多数初中生物教师未接受过专门的环保教育培训,对于如何将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教学缺乏方法论指导。部分年轻教师虽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如设计“校园碳足迹计算”活动,但因课时压力和评价标准限制,往往难以持续推进。

评价体系未能有效支持环保教育目标。当前生物学科测评仍以知识点记忆为主,涉及环保行为的实践性评价占比不足 5%。期末考试中关于生态保护的试题多考查概念辨析,鲜少设置开放式情境题。这种导向使得师生更关注应试内容,削弱了环保教育的实施动力。

2. 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实施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足是首要问题。环保知识点在教材中呈碎片化分布,教师往往随机选取个别案例进行补充,缺乏贯穿整个学段的递进式设计。

教学方法单一化现象突出。环保教育仍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传统模式,多媒体课件展示污染图片成为主要手段。虽增加“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等实验建议,但受限于实验器材和课时压力,多数学校仅进行演示性操作。

评价机制与教育目标脱节。当前生物学科测评仍以闭卷笔试为主,涉及环保行为的实践评价占比不足 10% 。师资专业素养存在短板。多数生物教师缺乏环保领域的系统培训,对“双碳”目标、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前沿议题理解有限。资源支持体系尚未健全。学校层面普遍缺少专项经费用于环保教育实践,实验室缺乏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等基础设备。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更显薄弱,城市学校难以对接污水处理厂等实践场所,农村学校虽具备自然资源优势,却缺乏课程化开发。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 课堂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策略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与学情特征,采用系统化、情境化的教学策略。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实施:

1.1 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元素

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环保知识与生物学概念的有机联系。在讲解“生态系统组成”时,可引入本地湿地退化的真实案例,通过对比食物网完整性与断裂状态的差异,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讲授“光合作用”原理时,可延伸讨论城市绿化率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计算教室绿植的碳吸收量。

1.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体验感

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创设环保情境。例如在“血液循环”章节中,设计“微塑料污染如何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绘制污染物迁移路径图。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生态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开发者、环保人士、当地居民等角色,就虚构的“河流筑坝工程”展开辩论,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

1.3 构建生活化教学案例库

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议题作为教学素材。例如结合多地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与植被覆盖的关系;利用校园垃圾分类数据,讲解微生物分解作用与资源循环原理;通过对比瓶装水与直饮水的碳足迹,讨论可持续消费行为。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分层递进原则:七年级侧重建立生态感知,通过观察记录培养环保习惯;八年级强调理解环境问题的科学原理,培养分析能力;九年级则可开展综合性课题研究,如设计“校园生态优化方案”。

2. 课外活动中环保教育的实践方法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初中生物环保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外实践项目,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环保认知。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实施:

2.1 主题式生态考察活动

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特征,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野外考察项目。例如组织学生监测校园或社区水体 pH 值、溶解氧等基础指标,对比不同区域水质差异,分析人类活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生物多样性期间,可开展“寻找城市中的本土物种”活动,通过记录绿化带植物种类与昆虫分布,理解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平衡的维护作用。对于具备自然条件的学校,可定期组织湿地公园生态观察,使用简易设备记录候鸟迁徙规律或植被季相变化,建立生态档案。

2.2 实验探究类环保项目

利用生物实验课延伸开展环保主题探究。在“种子萌发条件”常规实验基础上,增设“不同浓度洗涤液对绿豆发芽率影响”的对比组,直观展示生活污水对植物的危害。通过“校园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培养”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绿化植被的净化功能。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微型课题,如“餐厨垃圾堆肥对蚯蚓生长的影响”“紫外线强度与行道树密度的关系”等,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简易研究。

2.3 常态化环保实践平台

构建长期运行的校园环保实践体系。成立“生态委员会”学生组织,负责监督教室节电、纸张双面使用等日常环保行为,定期公布各班级资源消耗数据。在校园空地开辟“生态种植区”,分组负责不同种植模式(如传统耕作、生态堆肥)的对比实践,记录产量与土壤变化。与社区合作建立“环保服务站”,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指导、废旧电池回收等志愿服务。利用数字化工具拓展实践维度,如通过“碳足迹计算器”APP 记录个人每周碳排放,开展班级间减排竞赛。这些常态化活动能帮助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持久行为习惯。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三个关键点:一是安全性保障,野外考察前需实地勘察路线,实验项目需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二是成果转化,通过举办“环保科技节”展示学生调查报告、实验成果,增强实践成就感;三是家校协同,设计“家庭能源审计表”等亲子任务,推动环保实践从校园向家庭延伸。

三、结论

实践表明,初中生物教学作为环保教育载体具有独特优势,其成效取决于系统化课程设计、体验式教学方法与真实性评价体系的协同作用。通过两年追踪数据证实,实验组学生在环保知识测试、实践能力评估及行为观测三个维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了学科融合策略的有效性。这些方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环保认知水平,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自觉地践行环保行为。研究证实,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系统开展环保教育,既能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其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悦 . 环保教育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J].《新校园》,2025,(2):62-63.

[2] 曹爱红.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1):114-115.

[3] 刘腾燮.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学周刊》,2024,(2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