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与科技赋能
彭莉娜
富顺县农业农村局 四川富顺 643200
2018 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 10+3 ”产业,首次提出川桑产业概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丝绸产业国家,四川居全国第二位,正在将蚕桑作为千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健圈强链培育。蚕桑产业因其“短、平、快”的优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产业发展概况
富顺县位于四川南部、沱江下游,幅员面积 1342 平方公里,辖 17 个镇乡、3 个街道。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县。蚕桑产业是富顺县传统优势产业,1959 年地方国营富顺蚕丝厂成立。因其“短、平、快”的特点和技术易普及,80-90 年代成为当地农村支柱产业,在 1983 年创下全县蚕茧产量 6 万担,跃全省第六位。后由于市场、体制、产业调整等原因,全县桑园面积开始逐步下滑。2008 年底全县桑园面积仅 1 万余亩,养蚕量 0.9 万张。近年来,富顺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通过系统的政策引导、持续的组织创新与前沿的技术赋能,富顺县逐步推动蚕桑产业从传统粗放型生产模式向现代集约型产业体系转变。整个产业于2015 年开始逐步复苏。截至2024 年,全县现桑园面积 3.1 万亩,全年养蚕 3.38 万张,鲜茧产量 1270 吨(折合干茧500 吨);综合均价每公斤53.5 元。鲜茧销售收入6793 万元,蚕桑产业综合总产值近 1 亿元。银蛇溪粮桑产业园区成功晋升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飞龙蚕桑产业园区也获评县级园区,形成“核心示范区 + 辐射带动区”的产业布局。
2 主要发展特征
富顺县蚕桑产业呈现出四个显著特征:一是组织化程度高,全县现有蚕桑家庭农场发展 35 个,村集体经济组织 40 个,所经营的桑园面积约 1.8 万亩;二是科技含量提升,所有小蚕共育室均实现温湿度智能控制,推广标准化建园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等;三是产业链条延伸,从单纯养蚕向缫丝加工、副产品开发拓展;四是品牌效应初显," 富顺蚕茧" 质量获市场认可, 50% 以上蚕茧可达5A 级品质,部分可达6A 级。
3 蚕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分析
3.1 多元经营主体创新: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富顺县以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与经营模式创新领域持续深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振兴之路。“专合社+ 村集体+ 模式”。2016 年引进锦源专合社(原大安佳宝公司)与飞龙镇促进村、新安村、长滩镇龙滩村、李桥大地村等村合作,2021 年引进少云专合社与飞龙镇新文村、新胜村、发农村,李桥镇石盘村等村集体合作。提供 " 小蚕共育 + 技术指导 + 保底收购" 全流程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单张蚕养殖成本约 400 元),提高收益稳定性,激发散户养蚕积极性。“公司 + 家庭农场 + 农户”模式。吸引一批成功人士、返乡农民工流转土地发展蚕桑生产。以国艳家庭农场、合志家庭农场、顺佳兴家庭农场为代表 40 余户新型经营主体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7000 余亩,大部分与四川桐欣公司“双40”订单合同生产。
组织创新的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资源整合的效率,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二是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通过集体统筹应对市场波动。三是培育了大量的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现有发展蚕桑家庭农场 35 个、专业合作社12 家。
3.2 科技赋能提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富顺县构建了 " 县技术中心 + 乡镇农技员 + 企业技术员 + 共育户 " 四级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传统蚕桑生产向现代化转型。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示范户带动的模式,推广标准化建园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等。
科技赋能的直接效果是质量效益双提升:通过 10 年的发展,养蚕单产从34.5 公斤提高到 39 公斤,增幅 13% 。蚕茧质量从 3A 级上升到 5A 级,部分可达 6A 级。与 10 年前相比每张蚕种增收 1000 元以上(近十年市场单价也大幅提升)。其中桐欣丝绸公司提供的" 单产单价双保底" 技术(单产40 公斤保底、单价40 元/ 公斤保底)降低了农户风险,稳定了生产预期。
3.3 产业融合增值:拓展产业功能边界
富顺县通过三条路径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纵向延伸产业链,引进重庆双河丝绸公司建设缫丝厂,推动 " 种桑—养蚕—缫丝 " 一体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横向开发蚕桑副产品,发展桑枝菌、蚕丝被等。三是跨界融合新业态,依托赵化古镇 4A 景区,打造星空民宿,开展桑椹采摘节和养蚕研学活动,筹建丝绸博物馆,形成" 桑园经济 + 文化体验 + 乡村旅游" 新业态
产业融合创造了多元价值:经济价值方面,形成了 " 生产 + 加工 + 服务 "的复合收益模式;生态价值方面,构建了 " 桑 - 蚕 - 菌 " 循环系统,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文化价值方面,通过丝绸博物馆、养蚕体验等活动传承蚕桑文化;社会价值方面,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城乡互动。
4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产业链条短
富顺县蚕茧加工企业还处于收、烘、销售阶段。深加工环节薄弱,全县无规模缫丝企业, 90% 蚕茧以原料形式外销,附加值流失严重。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蚕茧经缫丝加工后可增值3-5 倍,但富顺县目前未能有效获取这部分收益。
4.2 要素保障不足
资金方面:粮桑现代农业产业园起步较晚,产业园区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桑园基础设施、蚕棚建设等前期投入大,村集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资金有限。投入不够,生产条件不优,无法提供必要的农业生产保障,对产业园的持续发展也形成了制约。用地方面:新建设施用地指标难,后续发展建设手续复杂。人员方面:据调查,全县现行养蚕人员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其中55 岁以上的占 60%, ,甚至有70 岁以上的。年龄相对偏大的人员,接受新技术、增加新机具投入的意愿并不强。
4.3 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调查发现富顺县现有蚕茧收购企业 6 家。蚕茧收购环节存在恶性竞争,部分企业有“压价伤农”“违规收茧”等短视行为。在市场低迷时低价收购,行情回暖后争抢“毛脚茧”“统茧”,扰乱市场秩序。散户因短期利益驱动,忽视标准化管理,造成蚕茧质量参差不齐。
5 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强链补链工程
发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引导作用,重点建设缫丝加工项目,推广应用智能化选茧、煮茧、缫丝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茧丝精深加工水平。开发蚕丝被、桑叶茶、僵蚕等高附加值产品,引导培育 2-3 家精深加工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产业链。
5.2. 科技赋能行动
集成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缫丝、蚕桑资源开发等新技术,加大桑叶采运、养蚕、收烘、缫丝等环节的智能化机械设备利用,提升蚕桑产业全链条科技应用。健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体系,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3. 经营主体发力
加大蚕桑重点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改进生产工艺,打造企业品牌、拓展市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企业 + 基地 + 农户”“企业 + 村集体经济 + 农户”等新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物资供应、农机作业、小蚕共育、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
5.4 品牌提升战略
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建设绿色蚕桑基地,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和品牌效益;挖掘蚕桑文化价值,提升品牌内涵。拓展“蚕桑➕”产业,结合4A 级景区赵化古镇打造蚕桑丝绸特色小镇、电商直播、文化体验园、科普教育实训基地等。构建旅游消费新场景,发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康养等新业态。
6 结语
研究表明,富顺县通过构建" 组织创新 + 科技赋能+ 产业融合" 的发展体系,成功实现了蚕桑产业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经营的转型升级,为丘陵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富顺县的实践表明,传统农业产业通过系统性创新完全可以焕发新的生机。其发展经验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相协同、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发展路径。富顺县蚕桑产业有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认定 2024 年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通知》[Z].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