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重塑

作者

岳彩晓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市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的浪潮中,城市旧区的改造升级日益成为关注焦点。旧区改造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洪崖洞的空间规划布局正是在广阔社会平台上寻找旧区改造最优解的典型案例。

1. 文脉传承在项目规划中的表现

1.1 洪崖洞街区建筑入口空间布局

洪崖洞街区入口是空间区域的起点,具有独特空间特征和开放性。其“城市空间”区域长达近千米,毗邻沧白路,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适合散步、娱乐和玩耍。城市阳台借助地形优势,与沧白路形成高度差,向外延伸出挑,成为绝佳观景点,与江对岸的大剧院遥相呼应。周边商业建筑采用川渝特色结构装饰,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1.2 洪崖洞街区规划

纸盐河街作为洪崖洞街区重要干道,道路规划依长江水位而成,利用枯水期水位特点,将地下一层设为停车场,地面为码头景观。天成街依照老重庆“一街两层”样式建造,分为上层风情美食街和下层百业工坊。两条街上下相连,互不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发商业活力,带动街区发展。天成街两侧分别是洪崖滴翠和巴渝剧院,带给游客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建筑设计上突出巴渝吊脚楼文化,仿古民居建筑还原吊脚楼风貌,前店后铺格局,体现山城特色。

生态崖壁街区依托洪崖滴翠景点规划,解决洪崖洞北部高差问题。该景点利用陡峭崖壁和葱郁树木,加上瀑布景观,显得巍峨大气。瀑布下方规划有游览台阶,增强空间的张力和冲击力。洪崖滴翠的来历与大禹治水故事相关,游客在此不仅能了解重庆历史文化,还能感受老重庆人依山而居、与水相伴的地域特色。

1.3 广场空间

洪崖洞内部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位于巴渝剧院前与生态崖壁街区之间的广场。这片广场是人流集散区,与周边街道长廊相连,形成统一整体。广场三面有围墙,一面敞开,敞开处设围栏,可眺望江景。围墙极具文化特色,装饰有巴渝剧院川剧、民族舞等演员形象。广场由梯道台阶、平台和步行道构成。地形陡峭紧凑,台阶与步行道的配合使空间疏密有致,节奏感强。错落的屋檐和参差的树枝丰富建筑内容,增强视觉导向和空间趣味性。

2. 洪崖洞街区建筑细节研究

2.1 传统吊脚楼建筑风格运用

重庆传统建筑遵循“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的原则,因巴渝地区地形起伏大,房屋则采用架空规划,逐渐形成吊脚楼样式。吊脚楼常建于崖壁、错层岩石等复杂地形上,其梁柱架空结构有效解决地形难题。洪崖洞街区受“三横八纵”规划影响,位于半面崖壁之上,面临江边,呈狭长分布。在规划中,巧妙利用地形优势,通过房檐和窗户的视线遮挡,使街区空间层次更加丰富。传统建筑手法的运用,营造出建筑与街区之间朦胧、虚实结合的美感,提升了空间多样性,丰富了游客的视觉体验。

2.2 洪崖洞街区色彩运用与道路规划分析

洪崖洞街区在整体规划中也采用统一色调,吊脚楼的门窗、柱廊等木质构件为深棕色,建筑墙体为白色,其他区域则辅以灰色,整体以大地色系为主,避免白色墙体带来的空旷感。建筑地基部分多用天然石材装饰,增强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在道路规划上,洪崖洞延续了老重庆的传统,采用石条、石板、青砖等灰蓝色材料铺设街道。在一些特殊部位,通过镂空和雕刻工艺讲述重庆故事,使一砖一瓦都传承着悠久的历史。

3. 洪崖洞街区项目规划的不足

3.1 街区外部交通线路规划

洪崖洞街区以夜景闻名,因与宫崎骏《千与千寻》中“汤屋”相似,被称为“中国汤屋”,吸引众多游客。最佳观景点有两个:一是千厮门大桥,可俯瞰洪崖洞全景;二是嘉滨路临江步行道,可近距离仰视夜景。但这两处相距较远,无论是绕行公路还是通过洪崖洞内部,都需要走较远距离,且中间没有最优路径,这是前期规划的不足。此外,洪崖洞与嘉滨路接壤处处理不当,1 楼和 -1楼与嘉滨路直接相连,过渡空间不足,导致临街店面形象差,影响整体美观。1 楼进出口较小,难以满足大流量需求,容易造成人流拥挤,进出困难,尤其在疫情期间存在安全隐患。

3.2 街区内部交通线规划

在洪崖洞街区内部路线规划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交通线路指示不清晰,指示牌存在指示不明的现象,这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问题。其次,洪崖洞内部主要依赖垂直电梯,扶梯较少,导致上层人流难以顺畅导入下层,容易造成堵塞。此外,楼梯与电梯口平台处人流拥挤,空间闭塞,空气不流通,采光不足,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游客体验,还可能滋生细菌,影响环境卫生。同时,商业开发导致楼梯拐角等公共区域被大量杂物占用,影响通行并带来安全隐患。在美食街,作者观察到下雨天气导致路面积水严重,石板路不平整形成的小水洼影响美观并给游客带来不便。街道下水口堵塞,排水管道无法正常工作,进一步加剧了积水问题。

3.3 街区内部商业运营

洪崖洞内部商铺种类丰富,但运营模式存在差异。部分商铺由小天鹅企业统一管理,另一部分对外招商零售,这种模式导致整体项目品质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 4-5 层和 9-10 层因有开敞空间和大型主力店带动,经营状况良好,而其他楼层经营较差,上下楼层经营“冷热”不均。以 4 楼小吃街为分界线,向上楼层餐饮、酒店生意红火,向下楼层则冷冷清清。这种经营不协调性是洪崖洞在整体运营规划上的重要缺陷,也影响街区的未来发展。

总结

重庆洪崖洞街区的空间规划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展现显著的成就与挑战。通过巧妙融合传统吊脚楼建筑风格与地形优势,洪崖洞成功地将山城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空间,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然而,像道路规划和商业运营方面的不足也是值得关注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游客体验,也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构成挑战。未来,洪崖洞需在优化空间布局与协调商业运营等方面持续改进,以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唐艺窈 . 浅谈商业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策略——以重庆洪崖洞商业街为例 [J]. 建筑与文化 ,2017(11):221-223.

[2] 张姣 . 传承吊脚楼文化营造地域性景观——以重庆洪崖洞场所设计为例 [J]. 艺术品鉴 ,2017(10):113+121.

[3] 谭军 . 重庆洪崖洞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关系 [J]. 大家 ,2012(14):50-51.

[4] 肖宇窗 , 王玉英 , 周丁 . 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的空间设计与装饰文化 [J]. 电影文学 ,2008(02):103-104.

[5] 老凯 . 城市阳台 洪雅洞再现老重庆 [J]. 重庆建筑 ,2005(05):68-69.

[6] 刘征 . 山地传统聚居地的空间重塑—洪崖洞传统民居风貌区规划设计 [J]. 规划师 ,2002(08):55-59.

[7] 何 玉 , 郭 良 . 洪 崖 洞 民 居 的 传 统 形 式 [J]. 重 庆 工 学 院 学报 ,2001(04):63-65.

作者简介:

岳彩晓(1999.11—),男,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艺术史、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价值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