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许东蕊 周运强
1.412924197803252827 2.411123197909043555
引言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林草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生态脆弱区的林草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合理、质量不高、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林草资源,采取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可以提高林草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现状与问题
1.1 林草资源现状
生态脆弱区的林草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在一些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且森林质量不高,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林相单一,生态功能较弱。草地资源方面,部分地区草地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下降,产草量减少。林草资源的结构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比例失调,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生态脆弱区的林草资源还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威胁,如森林火灾、病虫害、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进一步加剧了林草资源的退化和损失。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林草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生态脆弱区的林草资源管理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资源保护和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林草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资金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导致林草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资金缺口较大。三是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在林草资源的监测、评估、培育和保护等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满足林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四是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居民对林草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过度利用和破坏林草资源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方法
2.1 优化配置原则
首先是生态优先原则。在林草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始终将生态效益置于核心位置,充分考虑林草资源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其次是因地制宜原则。应根据生态脆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土壤类型以及生态承载力等要素,科学选择适宜的林草树种和草种,推广适生性强、生态功能突出的本土物种,避免盲目引种带来的生态风险,确保林草植被健康稳定生长。再者是统筹兼顾原则。要在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林草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林草资源的配置必须坚持长远视角,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注重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环境承载力,避免掠夺式开发和不可逆性破坏,保障林草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和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2.2 优化配置方法
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RS)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的空间分布、覆盖度、生长状况及动态变化进行高精度监测与评估,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同时,可运用生态模型与数学规划方法,模拟不同配置方案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筛选出最优的林草资源配置方案。在具体实施层面,应结合区域特点,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草地改良、轮牧休牧等多种措施,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优化乔灌草结构比例,增强生态系统的复合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应依托重点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水土保持工程、防风固沙工程等,系统推进林草资源的综合治理与合理配置,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通过工程措施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林草资源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三、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政策与管理策略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整体性为基础的林草资源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完善林草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非生态用途的占用行为,强化执法监管,提升违法违规成本。加大对林草资源保护和建设的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探索绿色金融工具在林草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路径。构建完善的林草资源监测评估体系,融合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动态监测、精准评估和科学决策。同时,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对因资源保护而受限发展的地区和个人给予公平合理的经济补偿或政策倾斜,增强社会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 技术与创新策略
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围绕林草资源培育、修复、监测与高效利用等关键环节,引进和研发适应生态脆弱区特点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破解植被恢复难、系统稳定性差等瓶颈问题。建立集科研试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林草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成熟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提升林草资源管理的科技含量与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林草资源管理深度融合,发展智能监测、远程诊断与精准调控技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态效益。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机制,重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打造高水平林草科技与管理人才队伍,为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结论
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对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明确了林草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政策支持和管理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共同推动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秀玲 . 林业工程中森林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J]. 农家科技 ,2025,(08):124-126.
[2] 朱浩 , 孔超 , 李绪磊 . 泰安地区林草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路径探索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5,15(02):215-217.
[3] 刘强, 修建冰, 石娟, 等. 肥城市林草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 ,2024,56(0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