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Z 世代消费偏好下吉林冰雪文化协同商业发展方向

作者

王佳颖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一、Z 世代驱动冰雪消费新浪潮与吉林资源优势的现状分析

(一)Z 世代冰雪消费特征

Z 世代冰雪消费呈现显著的三个特点,其追求差异体验,着重社交与情感价值,并且以文化认同消费。当前,跨越 2000 公里、温差 20C 的“南北差异游”成为现象级选择,90 后、00 后群体占比超 65% 。春节赴东北滑雪、体验民俗的需求在社交平台搜索量同比增长 89% ,美食推荐、滑雪攻略成为核心关注点。近期来,滑雪运动也从体育项目转化为“以雪会友”的社交载体。而文化认同消费上,吉林省在这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尽管国内文创 IP 已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但吉林冰雪文化的 IP 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借鉴现有旅游业发展完善的文化矩阵的成功经验,结合吉林省内朝鲜族民俗、满族非遗等特色资源,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消费场景,以进一步激活Z 世代的消费热情。

(二)吉林冰雪资源与文化禀赋

吉林省作为 " 冰雪黄金纬度带 " 的重要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禀赋,北大湖、松花湖等亚洲顶级雪场与长白山、雾凇奇观、朝鲜族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体系,其独具竞争力。近年来,通过整合查干湖冬捕、雾凇节等特色节庆 IP,冰雪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长春冰雪新天地等景区接待量及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在政策支持方面,省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滑雪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消费券等惠民措施提升市场活力。同时,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松花娃娃 " 等满族文创产品获得国际认可,延吉雪地火锅、朝鲜族民俗村等特色项目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为吉林冰雪产业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现存挑战

尽管吉林省冰雪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亟待突破。从产品结构来看,现有的冰雪旅游项目仍以传统的滑雪、雾凇观赏等常规体验为主,缺乏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偏好的创新性场景设计,难以满足 Z 世代对差异化、社交化和沉浸式体验的强烈需求。在产业链条方面,冰雪装备制造、文创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等环节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特别是文创设计领域,专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产品的创新升级。更为关键的是,吉林冰雪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仍然有限,对海外年轻游客的吸引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这些挑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吉林冰雪产业的竞争力,也制约了其从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向国际化冰雪经济中心转型的步伐。未来需要通过结构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推广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全面提升吉林冰雪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二、吉林省冰雪文化协同商业发展方向

(一)深化文化IP 的数字化与年轻表达

吉林省冰雪文化协同商业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深度挖掘文化 IP 的数字化潜力与年轻化表达,通过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在文化 IP开发层面,可借鉴 " 松花娃娃 " 等非遗活化案例,将满族旗袍、朝鲜族象帽舞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潮流 IP 结合,可联合当前热门的文化 IP,开售联名款滑雪装备,利用 AR 技术打造场景,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与互动传播。同时, 对锅包肉、雪衣豆沙等特色美食进行年轻化改良,开发便携式零食并嵌入景区自动售货系统,复制 " 麻辣烫毛绒锅 " 等爆款文创的成功模式,让美食文化成为可携带、可分享的旅游记忆点。在体验场景打造上,把雾凇岛、松花湖等景区引入 VR/AR 技术,通过虚实结合的光影叙事增强 Z 世代游客的文化代入感。此外,吉林省已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冰雪文化虚拟数字人 " 初一 " 与 "玄龙",这类超写实数字IP 可进一步应用于景区导览、文创衍生品开发等领域,通过 AI 交互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以数字人的 " 人设 " 故事延展冰雪文化的传播维度。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 IP 开发策略,既能满足年轻群体对文化认同与社交分享的需求,又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冰雪产业的附加值,最终实现文化软实力向商业硬实力的有效转化。

(二)打造社交化冰雪消费场景

在打造社交化冰雪消费场景方面,吉林省需以场景融合与社群运营为核心,突破传统冰雪活动的单一性,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沉浸式社交生态。具体而言,应深度融合音乐、赛事、治愈经济等多元场景,通过雪地电音节、冰雪越野赛事等大型活动强化群体参与感,将滑雪运动从体育项目转化为社交载体,满足Z 世代“以雪会友”的情感需求。

线上生态构建是场景落地的关键支撑。应开发集成雪场直播、约伴滑行、UGC 攻略社区的数字化平台,嵌入AR 虚拟打卡、消费券领取、赛事预约等功能,形成线上、线下、圈层的的闭环。此外,需推动四季场景延伸,打破季节限制,使社交场景实现全年可持续运营。

(三)强化产业协同与政策保障

吉林省需着力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与系统性支撑体系,突破资源碎片化与服务割裂的瓶颈。核心路径应聚焦三方面:一是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上游联合材料科研机构研发高性能、低成本冰雪装备,下游协同文旅平台打造 " 冰雪+ 文化 + 餐饮 " 的复合型消费套餐,实现资源互通与价值增值;二是建立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通过专项基金扶持文创设计、冰雪运营等核心领域创新创业,同时完善职业认证与技能培训体系,解决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三是强化市场规范化治理,构建覆盖装备安全、服务标准、消费权益的监管框架,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为消费者营造透明可靠的体验环境。政策层面需注重长效性与协同性,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推动冰雪经济与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战略深度融合,形成跨部门政策合力,全面提升吉林冰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竞争力。

结论

Z 世代消费偏好的本质是从物理资源消费转向情感价值共创,其三大诉求——文化沉浸感、社交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要求产业突破传统“冰雪观光”模式,构建“文化—场景—产业”三维协同的新生态。通过文化数字化、场景社群化、产业生态化将吉林冰雪行业升维,实现冰雪资源从季节经济到全年价值、从区域产业到文明符号的可持续跃迁。

参考文献:

[1] 邵桂华 , 王恒利 . 我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关键议题与推进路径 [J/OL]. 体育学研究 ,1-16[2025-07-02].

[2] 李鹏 , 王熙尧 , 王辉 , 等 . 中国东北三省冰雪旅游产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J]. 地理研究 ,2025,44(05):1342-1360.

作者简介:王佳颖(2004.6),女,汉,浙江省台州市,本科,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