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安全化背景下中国与南亚国家农业合作探析
许浩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昆明 650221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泛安全化”趋势日益显著,经济议题被不断纳入国家安全框架,导致正常经贸合作受到地缘政治考量的制约。泛安全化是全球政治经济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非正常现象。主要表现为各国日益将非传统安全问题纳入国家安全范畴,尤其是战略安全层面进行考量与应对。在此背景下,南亚地区作为连接印度洋与欧亚大陆的战略枢纽,呈现出独特的地缘政治敏感性。农业合作因其民生属性和低政治敏感性,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维系经济合作、改善周边环境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合作具有超越传统地缘政治的逻辑合理性。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额已接近 2000 亿美元,十年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率约 6.3%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得到了加强,其也为促进沿线国家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内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建立良好的农产品贸易互动关系创造了重要条件。可以说,积极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不仅是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既定战略意图的有效途径。
现有研究有些探讨了“泛安全化”现象的表现、概念、形成逻辑以及造成的影响,还有学者分析了我国与南亚国家基于农业领域在贸易、投资和技术等三个方面展开的合作以及取得的成功。然而,在国际泛安全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中国推动经济合作以改善周边环境的外部条件也经历了重大变化。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质量提升,都面临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在南亚地区,这些挑战尤为突出,但鲜有研究对中国与南亚诸国就农业合作领域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本文旨分析在日益泛安全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与南亚国家在农业合作方面的进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与南亚国家在农业方面主要合作进展
农产品贸易取得制度性突破。2025 年初,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与孟加拉国启动投资协定升级谈判,特别是中国给予包括尼泊尔、孟加拉国和阿富汗在内的南亚最不发达国家 100% 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为南亚农产品进入中国大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这一政策直接促成了 2025年 5 月孟加拉国芒果首次进入中国市场,3 吨芒果通过长沙海关“生鲜快线”通道实现快速通关,标志着贸易便利化从文本走向实践。另外,中国温带水果和农业设备销量在南亚市场增长迅速。
双方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依托海南南繁基地的国际培训项目,我国已累计为南亚 5 国培训数百名农业技术人员;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实现 250 万公顷商业化种植,单产比常规稻提高 1 吨 / 公顷,被印度杂交水稻专家依希库马评价为“对印度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机制化建设提供助力。例如,中斯成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中巴开展提升出口能力联合研究、中孟启动投资协定升级谈判等;中国—南亚博览会(2025 年6 月将在昆明举办第九届)成为区域农业合作的制度性平台。中国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在斯里兰卡实施“改善重点水果价值链的生产和商业化”项目。
二、存在的深层挑战与风险制约
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美国通过设置数字贸易壁垒和卫生标准壁垒(如2025 年 UNCTAD 报告提及的 ESG 合规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形成新型非关税壁垒。在南亚区域内,印度将农业视为敏感领域,在 2025 年《破碎世界中的印度贸易时刻》报告中明确强调“保护 7 亿农业生计”的重要性,对中国投资持审慎态度。印度对QUAD 框架的积极参与,也限制了中印农业合作空间。
南亚小国基础薄弱且存在治理短板。尽管南亚各国传统上被视为农业国家,但它们中的大多数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机械化水平较低,技术吸收能力有限,这限制了它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潜力。一些国家(例如孟加拉国)还可能会受到国内政治动荡的影响,导致政策的不稳定。
面临复合型安全威胁。农业合作往往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效应,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以及经济等多个领域,都会对双方的农业合作产生影响。
许多南亚国家正遭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这些灾害进一步引发了次生灾害,从而加剧了农产品生产的压力。一些国家经历了剧烈的经济波动(例如斯里兰卡在 2022 年宣布国家破产),这导致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同时外资农业项目也面临着汇兑限制和生产资料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
三、我国与南亚国家农业合作的调整建议
随着我国外部战略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泛安全化的背景下,我国与南亚的农业合作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重新构建战略定位。具体来说,双方合作可以就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
合作模式应从“补充性合作”向“韧性供应链建设”转变。将农业合作融入区域粮食安全共同体的框架内,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安全合作机制,以抵御各种突发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标准协同”,加速中国绿色食品标准与南亚有机认证的相互认可,建立“中国—南亚农产品绿色通道”。
应重视在粮食安全预防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建立双方农业安全响应机制和粮食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特别是建立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机制等。中国应继续加强与南亚国家的技术交流,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气候适应性品种的研发(如耐盐碱芒果),深入挖掘双方在农业合作方面的巨大潜力。
总之,在泛安全化的浪潮中,农业合作宛如一股清流,用最古老的生计艺术,化解最尖端的战略疑虑。当斯里兰卡的果农在田间接受中国的技术指导,当孟加拉的芒果跨越千里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微观实践正在重塑宏观地缘政治格局——证明了共同发展才是最高层次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崇伯、庞泽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粮食安全合作进展与挑战 [J],创新 ,2024.3.
[2] 于宏源、李坤海: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参与 [J],国际政治研究 ,2021.6.
[3] 张帅: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国对外粮食安全合作 [J],国际问题研究 ,2022.4.
[4] 朱鹏: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的战略选择及实现路径[J],江淮论坛 ,2020.3.
[5] 郭锐、陈馨:“泛安全化”倾向与东亚军备安全风险[J],国际安全研究 ,2018.5.
[6] 冯维江:安全全球化的经济逻辑:以全球安全困境为例[J],国际安全研究 ,2023,1.
[7] 胡艺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南亚诸国贸易潜力分析 [J],南亚研究 ,2017,4,
[8] 叶海林等:泛安全化现象与南亚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演进 [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4.1.
作者简介:许浩(2000-),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