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构建

作者

李莉

北镇市自然资源服务中心(北镇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北镇市土地储备中心) 辽宁省北镇市 121300

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社会背景下,通过生态保护格局的有效构建能够在切实提升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同时,推动区域空间治理与发展质量的提升。对此,需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出发,针对生态保护格局构建进行深入探索,并借此在科学划分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的基础上,为生态空间配置的优化提供充分保障,以便切实助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格局;构建

一、明确构建目标与原则

明确的目标与原则本身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能否得以有效构建的基础,首先,在目标方面,需深入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并借此为生态保护格局的构建打好基础,以便在有效指引生态保护格局构建方向的同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构建技术体系,进而全面推动区域生态保护格局的有效构建及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1]。

其次,在原则方面,以因地制、分区施策原则为基础,针对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在空间功能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地域、不同生态环境特征,分区施策,以便在有效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体系的同时,真正构建起能够契合地区发展需求的生态保护格局。同时,还需有机融合环境优先、安全格局这一原则,通过针对不同空间在环境状况方面存在的不同进行系统化评估,并严格遵循生态安全目标,有效优化空间生态用途规划,以便为后续生态保护格局的构建及生态管理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提升生态源地识别力度

针对生态源地进行深入分析则可得知,其在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确保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同时,为保障生态系统、景观层面整体功能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则需将生态源地识别工作有序落到实处,并借此为物种的有效扩散、生态功能的流动等打好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传统识别研究体系中,生态源地主要为生态斑块或生态保护区,且呈现出较为强烈的主观意识,这使得生态源地识别及生态源地的划分极易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

在此背景下,为有效提升生态源地识别力度,助力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构建目标的实现,那么便可通过定性识别方法的合理应用,以区域国土空间开发评价结果为依据,借助自然间断点分级法,针对区域国土空间内面积较大的斑块进行合理筛选,并将其作为区域内具有良好生态功能体系的生态源地,进而确保在生态用地面积增加时,生态规模效应范围也可得到有效扩展,最终全面助力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的科学构建[2]。

三、有序落实生态阻力面构建工作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物种迁徙与扩散均会遭受一定的“阻力”,针对生态阻力面进行深入分析则可得知,其实质上指的就是物种在基因交流、信息传递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阻力”,在国土空间规划下,其直接影响着生态保护格局的构建效果,以生态阻力面构建为基础则可针对物种在应对基因交流、信息传递等阻力时采用的扩散路径进行科学计算。对此,为实现生态格局构建目标,则需基于区域实际生态本地状况,结合影响因子在生态源地扩展方面存在的关联性,通过将关联性高的影响因子用作阻力面构建,并针对土壤利用、坡度以及距交通道路的距离等进行精准把控,以便将其作为生态阻力面构建期间的评价因子。同时,还需针对不同生态源地向景观单元扩散方面存在的最小阻力值进行科学计算,从而科学明确不同景观单元与生态源地之间存在的连通性,以便借助生态阻力面构建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构建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四、完善生态保护分区规划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环境规划管理的重点在于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要素等方面,这使得环境规划管理通常会将某一要素或某一环节作为管理的重点,因而未能够实现对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治理与保护,从而导致生态保护分区规划效果无法得到显著提升[3]。对此,为有效完善生态保护分区规划体系,助力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的构建,那么便需在正确认识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恢复价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生态环境下,生态安全阈值、敏感性及脆弱性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进行综合分析,以便通过多层次、分区域评价工作的开展,在明确生物多样性等核心生态功能的同时,提升生态过程调控合理性,并借助因地制宜原则的深入实施,通过多种生态管理、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在充分确保生态系统管理健康性的基础上,为后续生态保护格局的构建提供保障。此外,还需依据生态保护区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加强分区、分类规划工作开展力度,结合生态价值、现状等多项因素,深化生态保护分区规划研究工作开展层次,以便在明确生态保护节点、要求及保护手段的同时,构建起全新的生态保护格局,并借此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五、生态战略节点识别

生态保护格局构建方面,生态战略节点识别的核心在于针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并为区域物种迁徙、扩散提供保障,这使得生态战略节点本身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构建的关键所在。对此,需加强生态战略节点识别力度,充分发挥生态战略节点在生物物种迁徙方面具有的基础保障作用,并借此有效提升不同景观之间存在的连接性,以便为不同物种在各斑块间的运动提供助力,最终通过生态战略节点识别为国土空间规划下,区域生态保护重点的明确及生态战略节点的建设、控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借此进一步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目标的实现。

六、生态战略节点分布及生态缓冲区建立

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构建期间,需在明确生态战略节点重要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廊道连接较多的生态源地当作区域生态保护格局构建中的生态战略节点。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生态保护格局构建中,生态缓冲区的核心价值在于针对生态保育区内部自然生态过程进行全面保护,并在确保生态环境不会遭受影响的前提下,在生态缓冲区内部敏感性较低的生态区域,有序开展相关保护活动,同时,生态缓冲区内部存在的各项设施、建筑物均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具有高度的协调性[4]。

具体建立期间,需针对地方生态源地、生态战略节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科学规划生态缓冲区,合理规划生态缓冲区的宽度,对于生态缓冲区外的区域,则可将其设置为一般区域。此外,为进一步确保生态缓冲区宽度设置的合理性,那么便需针对当地生态现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生态效益与生态缓冲区宽度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且生态效益越高、缓冲区宽度便越大,如若需通过生态缓冲区的合理设置针对动植物栖息地进行保护,生态缓冲区宽度设置时,其宽度需大于120 m。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生态保护格局的构建愈发重要。对此,需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出发,针对生态保护格局中涉及的生态学原理、方法等进行精准把控,并充分确保生态保护格局构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为充分保障区域建设发展效果,还需在区域土地资源优化调整方面,做好区域生态源地、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在明确区域生态保护现状的基础上,为后续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格局构建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颖,于佳冬,黄华. 生态空间格局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策略探讨——以句容市为例 [J]. 城市建筑, 2024, 21 (14): 22-25+80.

[2]陈晓旭,何仲禹.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探究 [J]. 城市建筑, 2023, 20 (03): 133-140.

[3]潘正伟. 优化空间格局 赋能生态文明——聚焦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广西方案” [J]. 资源导刊, 2021, (11): 52-53.

[4]李壮,丛容,钟曼琳,等. 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包头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体系思考 [J]. 规划师, 2021, 37 (08): 68-75.

姓名:李莉

出生年月:1974年12月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辽宁北镇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土地相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