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导向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于淼
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学院 黑龙江鸡西 158100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学会种植盆栽”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还能在实践中学习生物知识,发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导向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种植和养护盆栽,可以直观感受自然界的生长规律,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从而培养其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此外,通过记录观测数据、分析成长变化,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还需他们动脑思考,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一、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它通常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围绕一个精心挑选的主题开展。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驱动,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起点。教师可以提供主题,也可与学生共同探讨确定,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材。”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习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往往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这不仅让学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和探究问题,还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以“种植盆栽”为例,这个主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能引导他们认识和探索自然世界。在这一课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生活场景,如一个美丽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种盆栽:绿萝的葱翠、菊花的多彩以及多肉植物的奇异形态,这些画面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增添了生活的情趣。通过这样的视觉呈现,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盆栽植物在生活中的美化作用。通过实际观察教室中的两盆植物——绿萝和菊花,学生不仅学习如何鉴赏植物的美,还探讨植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一过程中,教师详细解说盆景的养护知识和美化环境的功能,让学生在观察和听讲中积累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1]。通过利用盆景美化教室环境,教师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植物美学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亲自动手进行种植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和解决问题,还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在探究中发现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拟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拟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展示了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参与,也是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合作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学会种植盆栽”为例,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始于明确活动的具体任务和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入种植盆栽的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深入讨论。学生小组需要共同思考并回答几个关键问题:“种植盆栽需要哪些准备?我们应该选择哪些植物进行种植?整个种植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个步骤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们集思广益,每组成员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种植方案。这一方案详细描述了从准备到执行的每一个步骤:首先是材料准备阶段,需要准备的物资包括花盆、小铲、合适的土壤、肥料和种子。接下来是种植操作,分为选择种子或苗木、播种或栽植以及后续的养护管理三个主要步骤。每一步中,学生们也讨论了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如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以及在养护阶段根据植物的需水特性调整浇水频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园艺知识,更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这些知识,例如,了解到喜干植物与喜湿植物的区别,并据此调整养护策略[2]。此外,整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每位成员在讨论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问题,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亲身实践,经历活动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在于实践,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深化学生的理解,通过亲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变化为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会种植盆栽”为例,这个教学单元完美展示了如何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活动开始前,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制定种植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实际操作。首先是种子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植物种子,这些种子既可以从市场购买,也可以来自家庭收集。在选择种子时,学生需考虑种子的品质和适宜的生长条件,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也加深了对植物生物学的理解。播种环节每位学生亲手将选定的种子播种到土壤中。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播种方法,确保种子有最佳的生长条件。种下种子后,学生将花盆安置在教室适宜的位置,比如窗台上,以便植物获得足够的阳光。为了提升学生对种植活动的参与度和兴趣,教师设立了“种植小能手”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在养护管理过程中的竞争精神和责任感。在养护阶段,学生需要定期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并进行记录。教师鼓励学生应用他们在数学和美术课上学到的技能,如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和记录其生长的可视化表达,这样的跨学科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整个“学会种植盆栽”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关于植物生长的学习,更是一个关于耐心、责任和持续关注的教程。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实际的种植技能,还学会了如何科学管理和维护生命,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劳动精神。这样的学习经历无疑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
结语:
通过开展“学会种植盆栽”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跳出了传统课堂的框架,亲身体验了从种子到植株的生长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以及对自然界的爱护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实效的探究 [J]. 家长, 2023, (24): 115-117.
[2]李爱玲. 探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 [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 (12): 182.
[3]罗先荣. 基于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 [J]. 智力, 2020, (14): 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