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数字化驱动的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胡光明

中电智安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11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公共管理领域,数字化技术为实现高效、精准、智能的管理提供了可能,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面临变革压力,亟待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与需求。

一、数字化驱动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1.1 内涵界定

数字化驱动的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对公共管理的理念、流程、组织、服务等进行系统性重构与优化,通过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实现公共管理的智能化、协同化、精准化,提升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其本质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壁垒,构建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导向的新型公共管理范式。

1.2 主要特征

一是数据化,数据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生产要素,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等全过程;二是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智能分析、预测和决策;三是协同化,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促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四是个性化,基于公众需求和行为数据,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五是透明化,通过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增强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数字化驱动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素

2.1 技术支撑体系

数字化技术是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支撑,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技术矩阵。大数据技术通过分布式存储和流计算技术,实现对政务数据、社会感知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例如某市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交通、气象、人口流动数据,构建城市运行态势预测模型,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提供决策依据。人工智能技术则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在政务咨询、政策解读等场景实现智能问答系统,某省政务服务平台接入智能客服后,日均处理咨询量提升60% ,人工客服压力显著降低。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的实时监测,如智慧路灯系统集成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等功能,形成物联感知网络。区块链技术则通过分布式账本和加密算法,在财政资金监管、电子证照共享等领域构建可信环境,某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部门电子证照互认,企业办事材料提交量减少 40% 。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为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动力。

2.2 数据治理体系

数据治理是数字化公共管理的核心环节,需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在数据标准制定方面,需建立统一的元数据管理规范,明确数据分类、编码规则和交换接口,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制定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标准,实现全国政务数据的统一分类与标识。数据质量管理则通过数据清洗、校验、补全等技术手段,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某省通过实施数据治理工程,使人口基础数据准确率从 82% 提升至 98% 。数据安全保护需构建“人防 + 技防”双重防护体系,采用数据脱敏、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同时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使用权限与责任。数据共享开放方面,通过建设数据开放平台,制定数据开放负面清单,某直辖市开放交通流量、空气质量等12 类公共数据,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基于数据开发便民应用,形成数据价值转化生态。

2.3 组织变革体系

传统科层制组织架构存在层级多、效率低、协同难等问题,难以适应数字化发展需求。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平台 + 应用”的新型组织形态,如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全省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事项标准化、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型,减少管理层级,某市政府将原有 12 个审批环节压缩至 3 个,审批时限缩短 70% 。跨部门协同机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专项工作组等方式,实现业务流程的端到端贯通,例如在疫情防控中,多部门联合搭建大数据防控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处置。人才培养方面,需建立“专业培训 + 实践锻炼”的培养体系,通过开设数据治理、人工智能应用等课程,提升公共管理者的数字素养,同时鼓励开展数字化项目实战,培育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4 服务创新体系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构建“需求洞察 - 服务设计 - 效果反馈”的闭环服务体系。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政务服务“指尖办”“掌上办”,如“粤省事”小程序集成1600 余项高频服务事项,累计用户突破 1 亿。精准化服务通过用户画像技术,分析公众办事习惯、诉求偏好,某区针对老年群体开发大字版政务 APP,办事操作步骤减少 50% 。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搭建在线意见征集平台、开展政策众创活动,提升服务供给精准度,例如某市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市民云”平台收集 2.3 万条建议,优化调整27 个规划方案细节。同时引入用户评价机制,利用NPS(净推荐值)等指标量化服务满意度,驱动服务持续改进。

三、数字化驱动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3.1 理念更新与战略规划

公共管理部门需系统性构建数字化思维体系,将其融入组织文化与日常决策流程。通过对标国内外先进数字化转型案例,建立 " 技术赋能治理 " 的价值共识。战略规划层面,应制定包含短期试点(1-2 年)、中期深化(3-5年)、长期迭代(5 年以上)的分阶段路线图,并配套动态评估机制。同时,搭建 " 线上 + 线下 " 立体化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修班,针对领导干部开设数字化治理决策沙盘推演课程,确保全员形成推动转型的行动力。

3.2 技术应用与平台建设

在技术应用上,优先布局 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政务服务终端向社区、园区等场景延伸。平台建设需遵循 " 统一标准、分级授权 " 原则,构建包含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智能中台的三级架构。其中,数据中台通过 API 接口实现与税务、社保等 20+ 垂直系统的数据互通;业务中台开发智能工单、自动化审批等标准化模块;智能中台集成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政策咨询 7×24 小时智能应答。安全保障方面,采用国密算法加密核心数据,部署态势感知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攻击,确保系统可用性达到 99.99% 。

3.3 数据驱动与精准管理

搭建全域数据采集网络,整合物联网感知数据、政务业务数据、互联网舆情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池。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人口流动预测、公共卫生预警等 10+ 分析模型,将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0% 以上。针对老年群体开发适老化政务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高频需求,提供 " 上门办 + 远程帮办 " 组合服务;对小微企业定制惠企政策智能匹配系统,实现政策推送精准度 100% 。在数据可视化方面,开发领导驾驶舱系统,集成时空热力图、趋势预测图等可视化组件,支持管理者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数据查询,推动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结语:

通过明确创新内涵与特征,把握技术支撑、数据治理、组织变革、服务创新等关键要素,遵循理念更新、技术应用、流程再造、数据驱动等实现路径,并结合“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实践案例不断总结经验,能够有效推进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许加迎 . 档案信息化促进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作用探索 [J]. 中国高新区 ,2018,000(021):289-289.

[2] 曹小红 . 新时代我国数字政府治理平台建构分析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000(035):461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