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探索
汪洁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 236000
一、引言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引导高中生系统研读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在当前语文教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探索其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文化底蕴,落实语文课程育人目标。
二、实施策略
《论语》作为经典著作,其整本书阅读教学需系统规划、创新实践。通过以下四个过程,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内涵。
(一)系统规划阅读进程
制定清晰的阅读计划是开展《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依据教学时间与学生实际,将阅读周期划分为预习、通读、精读、总结四个阶段。
在预习阶段,提前两周发放精心设计的阅读任务单,除标注重点篇章外,还附上与《论语》相关的趣味历史小故事链接,如 “孔子周游列国的趣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推荐《论语译注》(杨伯峻著)等辅助资料,引导学生查阅字词注释、背景知识,初步感知文本。
进入通读阶段,将《论语》20 篇合理分配到 8 周时间,要求学生每周完成 2 - 3 篇阅读。为保证阅读质量,设计专门的阅读笔记模板,包含 “原文摘录”“字词疑难”“初步感悟”“关联思考” 四个板块。例如,学生在阅读《学而》篇时,摘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记录对 “说” 字读音和含义的疑惑,写下对学习方法的初步感悟,并思考该观点在现代学习中的体现。建立阅读打卡制度,利用班级学习群每日打卡,学习小组内成员互相监督,每周进行一次小组阅读进度汇总。
精读阶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颜渊》篇中关于 “仁” 的探讨、《为政》篇中 “君子不器” 等核心思想的章节,用 4 周时间进行深入研读。教师提前整理出相关学术论文片段,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学者对同一观点的解读,拓宽思维视野。
总结阶段安排 2 周时间,组织学生绘制《论语》思维导图,梳理全书脉络,提炼核心观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 PPT 展示成果,全面构建对《论语》的整体认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方式。
在问题导向方面,围绕《论语》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以《卫灵公》篇 “子贡问为仁” 为例,从基础问题 “孔子给出了哪些具体做法”,到分析问题 “这些做法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仁’的理念”,再到拓展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该如何践行这些理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与讨论。
情境创设上,贴近学生生活模拟多种场景。如模拟古代书院讲学场景,提前布置教室,让学生身着汉服分组扮演孔子及其弟子,就 “如何看待学习与娱乐的关系” 这一现代议题,结合《论语》观点展开辩论;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如 “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困境”,引导学生从《论语》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观点出发,寻找解决思路。此外,运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典籍里的中国》中《论语》相关影视片段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台词改编,辅助学生理解文本,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深化对《论语》的理解。
(三)开展多元阅读活动
多元阅读活动能够拓展学生阅读深度与广度。
组织《论语》经典诵读比赛时,提前邀请专业朗诵老师录制示范音频,从诵读的节奏、情感与表现力等方面给予指导。比赛设置初赛、复赛和决赛,初赛在班级内进行,选取优秀选手参加年级复赛,决赛邀请学校领导、语文教师担任评委,通过现场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经典魅力。
举办读书分享会时,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如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孔子的教育智慧” 等。要求学生提前撰写分享稿,分享会上除口头分享外,还可通过制作海报、短视频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对经典语句的独特见解,促进思想碰撞。
开展《论语》微写作活动,鼓励学生以读后感、书评、仿写等形式,将阅读感悟转化为文字。例如,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后,让学生仿写表达学习态度的语句,并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定期评选优秀作品,在校刊、班级公众号上发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论语》主题手抄报展览、书法创作等活动。手抄报展览设置 “经典名句解读”“《论语》故事”“现实意义” 等板块;书法创作要求学生书写《论语》经典语句,优秀作品在校园走廊、教室展示,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对经典的理解,在实践中加深对《论语》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完善阅读评价体系
完善的阅读评价体系能有效反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从阅读过程、阅读成果、小组协作等多维度进行评价。
阅读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笔记质量、课堂参与度。设计阅读过程评价表,详细记录学生每周的阅读打卡情况、笔记完成质量,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
阅读成果评价包括读书报告、写作作品、活动表现等。读书报告要求学生从书籍内容概括、个人感悟、观点分析等方面撰写,教师根据内容的深度、逻辑性进行打分;写作作品依据语言表达、思想深度、创新程度等维度评价;活动表现结合学生在诵读比赛、读书分享会、微写作等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小组协作评价注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沟通、分工与贡献。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小组互评时,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教师在观察小组活动过程后,对小组整体表现和成员个人贡献进行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先按照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同时,利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如优秀的阅读笔记、获奖证书、活动照片等,每月定期反馈评价结果,为后续教学调整与学生学习改进提供依据。
三、结语
高中语文《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是传承经典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规划、创新模式、多元活动与完善评价,让《论语》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助力学生在经典滋养中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还需持续探索优化,使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更加贴合学生需求与时代发展。
四、参考文献
[1] 陈梓涵。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 (12):45-49.
[2] 刘思远。传统文化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4 (3):78-83.
[3] 苏雨桐。高中语文阅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 (2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