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画艺术心理疗愈功能在老年群体中的探索

作者

龙湘婕

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摘要:艺术疗愈结合了艺术学、心理学和医学,近年来随着国内竞争和公众压力的增加而快速发展。它是一种非语言性疗愈方式,有助改善心理问题。在国外艺术疗愈已有系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专家研究此领域,部分高校相继开设相关专业。随着老龄化不断扩大,老人心理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国务院相继发表文娱活动对于老年人重要性的论断。本文依据实地调研,用艺术疗愈探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改善方法,推动中国传统国画疗愈在老年群体中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疗愈;中国画;老年群体

一、国画艺术疗愈的基本概述

中国画与西方画种发展截然不同,中国画重情,西方画种重理。早有石涛“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近有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西方以雕塑开启艺术,从“大卫”到“蒙娜丽莎”艺术更像一门科学。情源自于心,理源自于脑。心理问题要从心解决,正所谓疗愈。国画历年来的主流绘画理论恰恰与疗愈性的深度相符,艺术疗愈在国画方面能够更好扎根。

目前在国画疗愈领域,学者陈蕊探讨了国画的疗愈作用,指出其效果受时间、参与者意愿和积极性的影响。雷绍湖和梁静雯通过徐渭的例子分析通过绘画和书法治愈心理疾病的可行性。王英璟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研究了中国画的养生功能,将其与体育活动等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中国画的优势,并补充了其不足。综合分析表明,中国画具备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之效用,其动作幅度较小,特别适宜于老年群体。然而,针对老年群体的相关文献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将集中探讨两个关键领域:材料和自我——探讨国画对老年人的治愈作用。

二、国画艺术中材料、自我的影响因子

国画虽派别众多,风格各异,但都离不开材料这个影响因子。

国画材料主要包括色彩、工具和纸张。色彩方面,国画注重墨色的运用,以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物象的层次与质感。传统的国画色彩以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为主,这些颜料色彩沉稳雅致,体现东方艺术韵味。毛笔是国画主要工具,能灵活表现笔触和墨色变化。宣纸是常用纸张,细腻且吸墨性强,使画面呈现独特韵味和美感。

色彩分为墨和彩。墨可以分为多层次,古多以墨画物体,施色较少。在艺术技巧层面,本不倡导过分精细的绘画手法。在艺术意境上,追求一种宁静淡远的境界。仅保留最核心的精神实质,反映内心世界的表达。在《墨葡萄》可以看出徐渭减少不堪现实的世界的纠结改向绘画中找寻真实的自我。绘画以丰富墨色和草书笔法作为“自然”的表现,用笔大胆将不甘与痛苦移情到画面,浓淡间调节内心。宋朝工笔彩才显得比较突出,但是用来迎合宫廷喜好,例如黄权富贵,精细华贵。在近代彩多意味着情感经验。李可染的代表作《万山红遍》一改山脉的庄重静穆,加入大面积的红色,宣扬着承载着一个民族根脉里所蓄养的自尊、自强的精神,也用色彩传递着对祖国的爱。墨色变化和色彩的选择都是疗愈的方式,墨色适合于淳朴生活的人,让心情变得宁静,色彩则更适合表达情绪,激发多巴胺。

工具以毛笔为主和其他特殊材料。狼毫笔因其劲挺和弹性,适合精准控制线条,表达强烈情绪。绘画时,它能帮助宣泄愤怒或激昂等情感,每一笔都像是力量的释放,带来情绪疏导。使用狼毫绘画要求高度专注,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如人物眉眼、衣纹等,需要集中精力。成功完成作品后,会获得成就感,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增强自信。羊毫笔柔和且吸墨性强,绘画时能带来舒缓体验。它适用于大面积渲染,如山水云雾和花鸟画,笔触与墨色交融,有助于情绪放松。羊毫的柔软和包容性鼓励自由表达,帮助探索内心情感,寻找创作灵感,通过自由创作过程实现自我认知和疗愈。其他特殊材料也可以用于绘画,能够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张大千在晚年时疾病缠身,尤其具有严重眼疾,即使这样张大千也仍然坚持绘画。直接泼墨绘画,采用重彩大面积泼墨画山水,减少细节的绘画。在此基础上再将其收拾成一幅别有意趣、可游可居的山水画。不同材料所带来的触感和画面表达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多次尝试才能寻找到最合适的疗愈材料。

墨水与纸张的相互作用,不同材料所展现的肌理效果各异。生宣纸纤维结构松散,吸水性强,书写绘画时墨水渗透快,形成丰富墨色和水墨效果。纸晕开笔墨柔和,适合写意画。熟宣经过矾水处理,表面形成不渗透薄膜,墨色不易扩散,适合精细描绘和反复上色。纸张差异影响画种选择。《四库全书绘事微言》中提到“盖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写意强调过程快乐和结果不确定性,适合情绪释放。工笔过程漫长,结果愉悦,适合内心修炼。两者各有挑战,疗愈师应根据个人性格和实际情况安排,以提升国画疗愈效果,发挥最大潜力。

在初步的实验性研究中,本研究团队选取了齐白石的写意国画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黑白打印纸张作为参考样本,分发给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每位参与者选择的颜色各异。在随后的访谈中,参与者普遍表示,其颜色选择主要受审美偏好和情绪状态的影响。然而,多数老年参与者对自己的作品表示不满,认为作品与原作相似度不高,且在使用毛笔时控制力不足。后笔者读到《洞天清禄》记载米芾:“作墨戏,不专用笔...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研究团队在第二次调研中决定以水拓技术为主,毛笔绘画为辅,鼓励老年人在国画创作中自由想象,不受形式的限制。志愿者事先对颜色搭配进行了讲解,结果表明,通过水拓技术呈现的画面色彩和谐,配合题字和装裱,老年人对此表示非常满意,并逐渐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针对部分老年人对水拓画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尝试的问题,志愿者组织了展览,并对积极参与的老年人进行奖励,以此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经过多次实验和反馈,此前老人认为生活无盼头,在活动之后生活目标感增强,对日常生活的期待提升,引导者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并积极探究国画相关的理论知识,旨在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文化娱乐。

三、总结

在艺术疗愈逐渐成为热门领域并不断拓展应用范围的当下,深入探究中国画对于推动艺术疗愈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聚焦材料选择以及个体差异关键维度,系统地挖掘了国画疗愈因子对于老年群体的作用,旨在提升老人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借助国画艺术疗愈,不仅可以有效培养老人对美的感知能力,更能助力舒缓其心理压力,提升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水平,度过美好晚年。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优化调查问卷题目设置,通过更多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持续改进和完善国画艺术疗愈体系,从而有力地推动国内艺术疗愈与国画的深度融合,成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疗愈模式,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孟沛欣.精神分裂症患者绘画艺术评定与绘画艺术治疗干预[D].北京师范大学,2004.

[2]陈蕊.中国画的疗愈功能探究[J].大众文艺,2023.7.

[3]雷绍湖,梁静雯.书画艺术的治愈功能探析——以徐渭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2.8.

[4]王英璟.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20.

[5]李可染.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