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探究
顾金玉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基于此要求,信息技术凭借其直观、形象、便捷等优势成为讲解抽象数学理论知识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助力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引言: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然而,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包含诸多抽象复杂的概念、原理,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对这一困境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当前,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并广泛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其丰富多样的功能,诸如直观生动的可视化呈现、高度互动的操作体验、海量便捷的资源获取等,恰好为化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将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已然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教育进步的必由之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熟悉且生动的情境能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整合信息技术创设紧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如日常购物、游戏场景等,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开启知识探索之旅,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热闹的集市购物视频。视频中,商贩熟练地使用秤称量各类蔬菜水果,顾客询问价格、挑选商品,旁白适时地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买东西的时候为什么要用秤称一称呢?秤上显示的数字又代表什么呢?”接着,画面定格在一些常见物品及对应的重量标注上,如一个苹果约200克、一袋大米5千克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让学生初步感受“千克”与“克”在生活中的存在与运用,引发学生对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好奇心,为后续深入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丰富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在智能发展上各有优势。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语言讲授和逻辑推导,难以兼顾学生多元智能发展需求,尤其在面对空间图形、复杂数量关系等重难点知识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3D建模、动画演示、模拟实验软件等,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满足不同智能优势学生的学习偏好,激发他们各自的潜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内涵,突破传统教学单一感官输入带来的理解瓶颈,全方位提升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在讲解表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运用3D建模软件在课堂上现场构建长方体模型。首先,以动画形式将长方体展开,展示出六个面的分布情况,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相对面的特征。随后,通过软件的标注功能,分别标记出每个面的长、宽,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各个面面积与长方体棱长的关系。比如,学生能直观发现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前后两个面面积是长乘高,左右两个面面积为宽乘高。在这一动态演示、互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理解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2×(ab+ah+bh))的由来,突破传统教学中仅凭想象难以理解的困境,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三、巧设练习,检验巩固新知
在数学练习环节,传统纸质练习形式单一,大量重复题目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抵触情绪,增加不必要的认知负荷。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练习,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分层练习,精准匹配学生当前学习水平,避免“一刀切”。同时,信息技术能将练习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如互动游戏、在线模拟情境练习等,增加练习趣味性,降低学生认知负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及时反馈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关键,信息技术系统能迅速对学生练习作答情况进行评判,给出针对性分析,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知识漏洞,调整学习策略。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新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布置练习任务。首先,平台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前期知识掌握程度等数据,自动为学生推送分层练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收到如根据给定数据直接绘制简单折线统计图、识别折线统计图基本要素等基础性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面对如分析复杂经济数据折线图走势、结合折线图预测未来趋势等拓展性题目。练习形式上,设计“折线统计图连连看”互动游戏,学生需将数据与对应的折线统计图快速连接,在游戏竞争氛围中强化知识记忆;还有“生活小助手”模拟情境练习,让学生扮演超市采购员,根据一周商品销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据此制定下周采购计划,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学生提交练习后,平台立即反馈答题正误,详细分析错题原因,如数据读取错误、趋势判断偏差等,并推荐相关知识点讲解视频供学生查漏补缺,助力学生巩固“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呈现出多元且有效的路径,二者的整合既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好地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必经之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巧设练习,检验巩固新知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的全面综合学习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应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2,24(07):182-184.
[2]王小静.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21):86-89.
[3]温金燕.新课程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4(0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