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赵敏
宁阳县第一小学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 271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育正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关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涉及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提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面临学习困难。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合理划分学生层次并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获得适配性发展,为学生搭建通往数学核心素养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层教学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分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仍存在“一刀切”现象,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分层教学主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实施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在教材中,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各自适合的层次上探索数学知识,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升了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更能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品格,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导向。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知识技能,还涵盖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这些要素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与解决。在教育实践中,核心素养强调从单一知识点传授转向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智慧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这种转变促使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将核心素养融入数学教育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这种模式下,课堂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低下和创新能力不足。此外,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统一标准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无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使得部分学困生难以跟上进度,而优秀学生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评价体系单一,仅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能力,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亟需通过改革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转型升级,让教育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分层教学实践
(一)明确分层目标,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明确分层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材中,“加减法的运算”这一章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的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计算规则,提高层的学生则需要学会解决带有进位或退位的复杂问题,而拓展层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找零、时间计算等,深化对加减法的理解。教师通过课前测评了解每位学生的起点水平,然后根据其能力差异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例如,基础层的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基础练习巩固技能,而拓展层的学生则可以尝试设计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购物清单并计算总价,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教材在“认识小数”这一章节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包括图文结合的例题、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以及开放性的探究题目。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他们理解小数的概念;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则可以引入更具挑战性的题目,比如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来判断哪个更划算;而对于拓展层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设计一个包含多种货币换算的小游戏,以此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有所收获,同时逐步提升至更高层次。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互动体验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教材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章节非常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种类,并用统计图表展示结果。基础层的学生负责记录数据,提高层的学生负责绘制简单的柱状图或饼状图,而拓展层的学生则可以尝试提出假设并解释数据背后的原因。通过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与协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或组织线上讨论,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
(四)实施动态评价机制,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分层教学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避免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在教材中,“面积的认识”这一章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小组汇报会,邀请各层次的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成果。基础层的学生可能会展示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提高层的学生则可能讲解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近似面积,而拓展层的学生则可以尝试推导出更复杂的公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五)家校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分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涉及较多抽象概念,家长可以在家中协助孩子复习课堂内容。例如,基础层的学生可以通过折纸游戏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提高层的学生则可以尝试将分数应用到烹饪或手工活动中,而拓展层的学生则可以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科普视频加深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分层教学的理念和具体做法,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当学校与家庭携手合作,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确保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持续的进步。
结束语
分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明确分层目标、构建多元化资源、采用灵活教学方法以及实施动态评价机制,分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的实际应用中,分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增强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分层教学策略,加强家校协同配合,共同推动数学教育向着更加公平、高效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理科爱好者,2023,(03):182-184.
[2]张秀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J].求知导刊,2023,(05):5-7.
[3]杨得莹.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求知导刊,2022,(14):29-31.
[4]杨永正.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十七辑.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城关小学;,2022:68-69.
[5]郑翠萍.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0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