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美术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作者

庞静

新疆哈密市第四中学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美术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知识灌溉模式,转向学生欣赏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本文聚焦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出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多元资源、融入人文关怀等策略,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批判思维。在具体实践中,情境创设、即兴绘画、信息技术应用及文化背景挖掘等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能力,帮助教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美术;欣赏能力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素质理念教育渗透进各学科的教学中,在此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美术课堂仍存在重临摹轻解读、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深度感知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意蕴。基于此,本文从核心素养框架出发,探索通过教学策略创新、资源整合与人文浸润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构建以欣赏能力为核心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从视觉感知到文化认同的审美素养,为其终身艺术学习奠定基础。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活欣赏能力

欣赏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解读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从而提升自身的图像识读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继续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养转型,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欣赏能力。

1.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教师能够打破单项传授的枯燥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这个学习空间中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更加灵活,有助于什么判断,同时进一步激活了他们的欣赏能力。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应该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出多样性且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自主判断与思考,学会欣赏美、感知美。

2.运用即兴绘画策略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及时的艺术创作,引导学生探索美、创造美,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城市名片”的教学中,教师激励学生通过线条即兴描绘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意义等。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些建筑的线条特点并鼓励学生基于个人的观察和情感,选择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进行即兴线条描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时的指导,但不应过分束缚他们的创造力。

二、合理运用资源,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1.以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美

美术教育是以视觉形象为主要载体的,学生在美术的色彩、线条或者是图式中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开始关注美、欣赏美。所以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展示精美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如世界名画、雕塑作品、城市风光等,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感受这些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感。通过放大细节、对比不同作品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元素,如色彩的运用、线条的流畅、构图的巧妙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浏览美术馆、博物馆的在线展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合理运用各类视觉资源,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增强美术的直观性以及趣味性,通过视觉形象与感官体验的深度结合,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建立对美学元素的直接认知,进而培育其欣赏能力与审美素养。教师应摒弃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借用线上平台的在线讨论区,让学生进行实时作品互评。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个性化的审美判断,还能促进他们审美经验的共享与重构。通过在线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拓宽视野,提升审美层次‌。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包括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名家之作,鼓励学生分享对不同作品艺术风格的看法。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艺术资源,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技术的应用须遵循“工具理性”原则,多媒体展示不应沦为电子板书,把握“技术赋能”与“人文涵养”的平衡点,实现“以美育人”的深层教育价值。

三、融入人文关怀,深化审美感知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同理心,增强文化理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将人文教育目标与美术教学目标相结合,形成统一的教学计划。例如,在教授“城市名片”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城市建筑,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城市精神和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其次教师要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如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具有人文特色的教学环境,来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感受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比如在教室内布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能接触到丰富的民间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艺术展览或艺术讲座,邀请艺术家或学者来校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艺术、感受人文的机会。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还能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美术教育,本质是通过艺术体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提出的欣赏能力培养策略,不仅关注学生视觉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强调审美经验与生命成长的深度联结。通过情境化教学激活审美直觉、技术赋能拓宽艺术视野、人文浸润深化文化理解,学生得以在“看”与“思”的辩证中建构个性化的审美体系。在未来的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继续探索,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培育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李思玲.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4,(14):158-160.

[2]王婷婷.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