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本研一体化下“党建+就业+科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作者

蒋妍 张云鹏 房建军

1北京交通大学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2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高校是重要阵地。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培养人才和引领思想上扮演关键角色。然而,传统学生党支部存在基础薄弱、周期短、党建与育人脱节等问题,影响了党建育人机制的深度融合。为此,某高校某学院在2023年9月进行了实践探索,建立了4个本研一体化的纵向党支部(区分专业,不区分学段),构建1(本科)+1(研究生)+1(教职工)+E(校外)合作体系,以本科为基础,研究生为支撑,教职工为引领,校外合作为拓展,探索“党建领航科研,科研支撑党建”和“党建引领就业,就业赋能党建”的双循环机制,构建“党建+就业+科研”的新模式。试点成效显著,使得支部稳定性和传承性增强,党建与科研、就业工作融合度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未来不仅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利用信息技术,与外部机构合作,持续探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纵向建设;党建引领;就业;科研;深度融合

一、引言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关键抓手,高校是重要阵地。其中,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发展学生党员是其主要任务[1],在引领青年学生思想进步、促进学科建设与就业工作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年级、班级设置模式下的学生党支部往往存在支部基础薄弱、建设周期较短、党建育人脱节等问题,难以形成有传承的支部文化和深度融合的党建育人机制。

为此,学院积极探索在本研一体化框架下,将“党建+就业+科研”紧密结合的新模式,以期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学生成长之间的有机融合,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教育强国战略赋能。

二、实施背景与问题分析

学院现有的学生党支部大多依托年级、班级设置,这种模式在快速响应学生需求、组织日常活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长远规划和深度融合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当前对党员发展的要求下,大多数本科生党员通常在大三或大四阶段才有机会成为预备党员,导致他们在党支部的活动时间往往仅有一年左右;作为正式党员在支部的时间不足一年甚至更短。导致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在2到3年的时间内就会经历一次全面的更替,党员流动性过大[2],这也就导致如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支部基础相对薄弱,组织建设有待完善。由于支部成员频繁完全更换,支部建设往往需要从零开始,缺乏长期积累和稳定传承,不利于支部传帮带机制的形成。这导致一些支部在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方面缺乏创新性和连续性,组织生活形式相对单一,可能导致支部缺少活力[2];短期内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支部文化和品牌活动,影响了支部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持续提升。

二是支部建设周期较短,育人体系尚未形成。除了成员更换频繁的影响,支部实际建设时间也相对较短,加之党员的毕业、就业时间差异,均会影响党支部的结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受此影响,不仅对支部的长期发展构成挑战,容易使得支部过于注重眼前的活动和成果,忽视了长远规划和持续发展,而且对党员个体的成长和教育产生影响,导致支部的建设和育人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是党建育人相互脱节,协同合力效应不足。学院在推动学科建设和带动就业工作的过程中,虽然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两张皮”现象[3],即党建工作与推动学科建设和带动就业工作等业务工作相互脱节,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协同,未能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影响支部的整体效能和育人效果。这既削弱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也限制了学科建设和就业工作的深入发展。

长此以往,支部的薄弱基础、短期建设加之低度的融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支部工作陷入一种表面化的状态。这将严重削弱支部的战斗力,影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无法充分体现党支部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当前亟需积极探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支部基础建设,构建长效育人机制,拓宽工作覆盖面,深化党建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乃至学校的整体发展注入活力,贡献力量。

三、具体措施与实践探索

(一)设立纵向党支部,打破学段壁垒

纵向党支部的设立,严格遵循学生组织建设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4]。这种设置方式打破了传统年级、班级的界限,实现了本研一体化下的组织建设,形成了本硕博贯通支部模式。在2023年9月学院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设立4个纵向党支部(区分专业,不区分学段),对接相关专业的团支部。不仅实现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组织结构上的一体化融合,还进一步推动了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在思想进步、学术发展、实践成长等方面的紧密联结,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健康成长。

(二)贯通支部配备,强化指导力量

学院为各贯通支部配备了学校学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形成“双导师”制。

一是积极与教师党支部沟通对接,推动师生传帮带机制高效运行。在高校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参与学生党建培养“有能力,有便利”,学院积极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党建优势,主动与教师党支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探索构建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打造“大德育、大教育”育人格局。既为教师在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平台,又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真成长,为社会培养真人才。

二是与企业开展共建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一方面,学院深入分析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明确各专业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主动对接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探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将学院的专业知识直接应用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为企业解决真问题,让学生得到真锻炼。另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根据企业反馈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学院可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通过引入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尖端技术,弥合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鸿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学院计划建立校友导师制度,邀请成功校友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或项目顾问。通过一对一指导、职业规划讲座、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升综合素质,助力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完善。

(三)加强组织建设,拓宽党建覆盖面

学院构建1(本科)+1(研究生)+1(教职工)+E(校外)合作体系,以本科为基础,研究生为支撑,教职工为引领,校外合作为拓展,探索“党建领航科研,科研支撑党建”和“党建引领就业,就业赋能党建”的双循环机制,构建“党建+就业+科研”的新模式,相关模式总结如图1。从而跨层次的深度融合与广泛的外部合作,促进学院内外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拓宽了学院与社会的合作边界。

参考文献

[1]路翔翎,李宝艳.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优化路径[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06):29-33+58.

[2]郭景晨,谷岳奕,田苗.新时代高校低年级学生党员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 2024(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