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路径探析
黄永忠
西安市曲江区第二中学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史料实证”确立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维度,强调通过辨析和运用可信史料还原历史真实。本文基于历史教育学的理论框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顶层设计、教材编撰、教师素养与教学方法四个层面,系统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路径。此外,本研究提出通过贯通式目标体系构建、教材学术规范强化、教师史学思维深化及多源互证教学法创新,形成“四位一体”的培育模式,为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其中,“史料实证”素养被界定为“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然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在落实这一素养时仍面临三重矛盾:第一、课程目标的结构性矛盾。其体现为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以知识普及为导向,实证思维的体系化构建缺失;第二、教学实践的认知偏差。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存在“重史料呈现,轻证据逻辑”倾向,混淆史料与证据的辩证关系;第三、教材编撰的规范性不足。如史实引用失范、出处标注模糊等问题频现,削弱了历史叙事的严谨性。上述问题凸显构建科学化培育体系的迫切性,基于此本文拟从多维度探析破解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史证素养培育体系
新课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但现有课程体系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上存在结构性断层。基于客观原因,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内容的讲述偏重基础史实,未凸显史料与证据的逻辑关联。例如,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将“史料”简单等同于“证据”,忽视对史料来源、可信度及论证逻辑的系统辨析,导致学生实证思维难以形成严谨的实证思维。对此,本文建议从以下两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其一、分层制定素养目标。依据学段认知特点,初中阶段侧重史料分类与基础辨析能力(如区分文献、实物与口述史料),高中阶段强化史料互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如运用“二重证据法”分析商周史);其二、优化评价机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史料分析、证据链构建等能力纳入考试评价体系,通过开放性史料分析题(如2022年高考全国卷“茶叶贸易与全球化”题)推动教学实践转向实证思维培养。
二、改善教材编撰:渗透史证素养的编写理念
陈学恂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上册)》中提及到:“教育之良否,教科书关系最巨。”教科书作为知识传递的核心载体,其编撰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养的形成。现行教材在史料引用与史实呈现上存在明显不足,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年版)第12课《北宋的政治》为例,所附“宋代科举考试图”实为明代《帝鉴图说》中的“召试县令”,图像内容与宋代科场制度史实严重不符。因此,笔者认为教材改革需遵循两大原则:第一、规范史料引用,明确标注史料来源,如《宋史·选举志》原文需注明卷次与版本,图像史料应附加考据说明(如《清明上河图》的版本流传);第二、平衡史实与解释:避免以政治结论替代历史细节。例如,清末“公车上书”事件,教材需客观呈现康有为个人行为与群体动员的复杂性(参见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而非简化为单一的“爱国运动”叙事。唯有通过严谨的史料编撰,学生方能理解历史知识的建构性与实证性。
三、提升教师素养:精进史料教学的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主体,其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直接决定史料实证教育的成效。梁启超曾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教师需从三方面提升专业能力:第一、夯实史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史料学、考据学等学科知识,避免教学中出现“以图代史”“以论代证”等误区。第二、善用历史比较法。通过横向(不同史料)与纵向(不同时期)对比,引导学生辨析史料价值。例如,对比《史记》与《汉书》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可深化学生对史料可信度的理解。第三、避免“唯史料化”倾向。史料教学需服务于历史解释,而非堆砌材料。教师可依托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设计问题链,驱动学生从史料中提炼证据链。
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实证自觉意识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环节。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弗雷德瑞克·德雷克教授和印第安纳大学沙拉德·德雷克·布朗提出的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提出的“三次序材料教学法”值得借鉴。所谓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是指第一次序材料是教师教学中最核心的材料;第二次序的材料是支持或质疑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第三次序材料是由学生自己找到的可以佐证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例如,在讲授“戊戌变法”时,教师可先提供康有为奏折(第一次序),再引入梁启超回忆录与清廷档案(第二次序),最后要求学生查阅报刊、书信等(第三次序),通过多源史料互证,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立体认知,逐渐形成证据意识。此外,情感激荡法可通过争议性史料激发学生思辨。如围绕“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的讨论,教师可引入《宋史》《金史》及现代学者观点,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展开辩论。此类方法不仅强化实证思维,更使历史课堂成为价值观塑造的场域。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想较好地完成“史料实证”素养落地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靠史料堆砌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形成合力,打出“组合拳”。如顶层设计要打破学段壁垒,构建贯通式目标体系;教材编撰要回归学术规范,打造探究性学习载体;教师发展要聚焦史学思维,提升实证教学能力;课堂实践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真正在 “做中学”“辨中思”。傅斯年曾言:“史学即是史料学”,唯有将历史课堂转化为“史料思辨的训练场”,方能培养具有证据意识与求真精神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2: 56.
3.傅斯年.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J].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28(1): 3-10.
4.茅海建. 戊戌变法史事考[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5: 102-105.
5.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上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6.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