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智赋能:县级融媒体生态重构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

作者

张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一、引言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连接党心民意的“最后一公里”枢纽,肩负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的多重使命。然而,当前其发展受限于内容生产低效、技术支撑不足、人才储备短缺、盈利模式单一等瓶颈,亟待通过系统性改革重构生态。本文立足实践困境,结合典型案例,探索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的发展策略,为基层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多维困境:县级融媒体发展的结构性瓶颈(一)内容生产与传播困境:原创乏力与协同低

1.原创乏力,地域特色难彰显

新闻资源与采编能力的双重局限,使得县级融媒体陷入“本地新闻缺深度,民生挖掘欠火候”的尴尬。报道多局限于会议纪要和领导活动的程式化记录,对本土文化和民生热点的挖掘深度不足。“拿来主义”盛行,大量移植传统媒体内容,缺失地域特色与深度原创,难以契合本地受众的多元需求。

2.渠道松散,协同传播效能弱

“由于自有平台与第三方账号协同机制缺失,传播矩阵陷入‘多平台布局、低效能转化’的困境,差异化优势不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为营,未能凝聚合力。即便搭建“两微一端”,内容却高度同质化,缺乏精准定位与特色内容。对抖音、快手等新兴平台的运营投入不足,未能充分借势其传播优势,致使传播影响力受限。

(二)人才结构与激励机制困境:青黄不接与效能不足

1.人才断层,全媒体人才难汇聚

全媒体采编、数据分析等新型人才供给匮乏,基层的薪资待遇与职业发展空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县级融媒体在招引全媒体人才时屡屡碰壁,高校毕业生更青睐大城市与头部媒体机构,造成人才梯队青黄不接。加之基层待遇欠佳、晋升渠道狭窄,现有人才流失严重。

2. 薪酬失衡,考核机制难赋能

编内编外人员并存,薪酬差距悬殊,绩效考核标准与新媒体生产节奏脱节,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活力。这种不公平的薪酬与考核体系,不仅阻碍团队协作,更掣肘县级融媒体的发展动能。

(三)技术与服务:支撑滞后黏性差

1. 技术短板,设备平台难适配

部分县级融媒体技术设备更新迟缓,无法满足数字化传播需求。仍沿用传统采编设备,在短视频、直播等领域技术应用能力薄弱。同时,技术平台分散,数据共享不畅,严重制约内容生产效率与传播效果。缺乏统一技术平台与数据管理系统,致使信息流通受阻,难以实现内容的高效生产与快速传播。

2.服务单一,民生政务欠深度

“新闻+政务+服务”模式探索浮于表面,多数县级融媒体民生服务板块功能单薄,用户黏性不足。政务服务方面,未能充分整合政务资源,实现线上服务的便捷化;民生服务方面,对本地居民需求把握不准,服务内容与形式单调乏味。

(四)造血与盈利:模式单一发展困

1. 财政依赖,市场创收压力大

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高度依赖财政拨款,市场化运营能力薄弱。广告收入受抖音、微信等商业平台巨大冲击,本地广告资源大量流失,收入持续下滑。同时,盈利渠道单一,难以实现自我造血与可持续发展。

2. 政策虚浮,市场开拓成效微

县级融媒体普遍缺乏多元盈利渠道,在电商合作、定制内容等领域尚处起步阶段。市场化发展空间有限,尽管政府出台支持政策,但在落地执行中存在落实不力、扶持不足等问题。此外,县级融媒体在县域电商推广、文旅资源开发等方面能力欠缺,缺乏有效的商业合作模式与营销策略。

三、破局之道:四维赋能重构新局

(一)内容创新与传播体系优化

1.内容层:地域特色深耕

扎根乡土。紧扣县域民生,聚焦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打造《乡村振兴进行时》等特色栏目,融合政策与民意,树牢“本地信息枢纽”地位。如,浙江长兴传媒集团深耕本土文化,推出《长兴非遗记》短视频系列,通过记录紫砂壶制作、百叶龙舞蹈等非遗技艺,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 500 万,成功塑造地域文化IP。

服务筑基。强化内容公共服务属性,整合教育、医疗、就业资讯,嵌入办事指南、民生答疑,深化“新闻+政务”融合,化身群众“数字帮手”,提升用户留存与平台热度。如,江苏张家港融媒体中心在APP端开设“民生通”板块,集成社保查询、疫苗预约、交通违章处理等 32 项便民服务,用户月活跃度达 45 万,政务服务办结率提升 60% ,成为当地居民“指尖上的服务窗口”。

2.渠道层:跨平台联动传播

上联借势。对接省市两级媒体,搭建供稿通道,参与多级媒体联合报道,借高层平台持续向上输出优质内容,提升县域媒体影响力,拓宽传播广度。如,湖南浏阳融媒体中心积极对接中央、省、市三级媒体,报道当地烟花产业,通过中央和省级媒体平台的传播,浏阳烟花产业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赏烟花表演,还促进了烟花产品的销售。

多维布局。打造“自有平台+第三方+社群”传播网。自有平台:PC、移动端做精做专,集成资讯、政务、服务,公众号强化服务属性,开发高频便民功能,筑牢传播主阵地;第三方平台:依抖音、快手特性,以故事化短视频、场景化直播定制内容,借流量东风实现传播破圈;社交群组:按地域、兴趣建群,动态推送、互动反馈双管齐下,形成“传-动-服”闭环,实现信息秒级抵达。如,河南项城融媒体中心打造“自有平台+第三方+社群”传播网。将新闻资讯、政务服务和生活服务进行集成,推出 “项城融媒” APP,实现水电费缴纳、公交实时查询等 28 项高频服务“掌上办”,用户留存率提升 35% 。

3.用户层:分众化精准触达

用户分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为青年群体打造短视频、互动H5等轻量化产品,为中老年保留图文、音频深度内容,兼顾传播效率与温度。

平台适配。设专题账号靶向用户,依平台特性转化内容形态,如政务内容在客户端深度解读,短视频新媒体平台图解呈现,民生新闻于社群互动传播。

传播节奏。紧扣本地节庆、重大活动,以“预热引流-直播引爆-复盘沉淀”打造传播周期,提升内容关注度。

互动深度。浙江宁海融媒体中心搭建“民生议事厅”平台,年均处理群众诉 2300 件,响应时效缩短至 2 小时,架起政民沟通桥梁。举办摄影大赛、知识竞答等活动,激发用户参与内容共创,推动从“单向接收”到“双向传播”的转变。

(二)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改革

“针对基层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结构性矛盾,需构建‘外引内育+机制激活’的立体化人才生态。

1.构建“三位一体”培育体系

产教融合筑底座。联动高校共建“融媒体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实训班,嵌入“新媒体合规”“舆情引导”等前沿课程;引入企业导师带教,实战项目实训(民生报道、政务运营)无缝对接岗位需求,打造“招生-培养-就业”闭环。如,江苏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与苏州大学共建“融媒体产业学院”,开设“短视频运营”“数据新闻”定向班。

技术赋能补短板。建立异地实训基地,聚焦AI剪辑、大数据、短视频运营等技术,开展“理论授课+案例拆解+模拟实操”特训,强化本土团队技术转化力,缩小区域数字鸿沟。

2.激活本土人才生态

实训传帮双轮驱。与本地职校共建“融媒体实训班”,靶向培养摄影剪辑、新媒体运营等“短平快”实操人才;搭建“资深专家+业务骨干”传帮带机制,定期培训“融合思维”“互联网运营”,破除传统媒体思维壁垒。

柔性引智促回流。引外力,与东部融媒体“结对帮扶”,远程指导、短期驻点、联合创作,导入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聚本土,推出“返乡补贴”“柔性岗位”,联合高校实施“定向回流计划”,学费补偿、晋升优先吸引本地人才反哺。如,东莞市“莞籍人才回流计划”,给予返乡人才 10 万元安家补贴,人才回流率提升 40‰

3.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分类设轨拓通道。按技术、内容、运营三类人才,设立“首席技术专家”“首席记者”等专业序列,打破晋升单通道;建立“人才成长档案”,记录技能、项目、培训数据,精准支撑个性化培养与晋升。

竞聘考核重公平。全员竞聘上岗,破编制、去身份,以能力实绩为核心“能者上”;绩效考核向采编一线、技术岗倾斜,同工同酬,稳固核心岗位吸引力。

4.创新激励机制

项目激励重实效。推行“项目制+工作室制”,按传播量、创新度、影响力设专项奖金池;试点“技术/创意入股”跟投制,共享短视频IP、政务平台等产品收益,强化风险共担与成果共享。

文化认同塑内核。荣誉激励,评“创新人物”“最佳团队”,表彰会、案例分享放大标杆效应;价值绑定,启动“本土文化深耕计划”,支持非遗纪录片、乡村振兴报道创作,将个人成长融入区域文化传播,厚植职业使命感。

四、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国家传播体系重构的关键环节。面对内容同质化、技术滞后、人才断层与盈利单一等多维困境,本文提出以内容创新、机制改革、技术赋能和多元运营为核心的破局路径,系统重构县级融媒体的内生动力与外部生态。通过深耕本土化内容、优化传播矩阵、激活人才效能、搭建智能平台以及拓展“新闻+”服务场景,县级融媒体可突破传统发展桎梏,实现从“信息传播者”向“基层治理枢纽”的转型升级。未来,县级融媒体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技术支撑与数据驱动能力,持续探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轮驱动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政策保障、市场的资源整合与社会的协同参与尤为重要。唯有通过多方联动,才能推动县级融媒体在数字化浪潮中构建可持续生态,真正成为凝聚基层共识、赋能社会治理、服务民生需求的“神经末梢”,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

[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

[3] 王镜宇。县级融媒体中心:现存问题与建设路径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4] 喻国明。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定位与价值重构

[5] 中国记协。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