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体测文献综述
宋丁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300
引言
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体质健康状况备受社会关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考核体系的构建,全面提升大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2]。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下简称“体测”)成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体测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山东省高校体测现状及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体质健康
体质是指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涵盖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多个方面。体质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同属健康范畴。具体而言,体质健康包括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BMI等)、身体机能(如心肺功能、耐力等)和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柔韧性等)等多个维度[3]。良好的体质健康是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指通过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各自履行健康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其目的是通过控制影响健康的潜在因素,使人们有能力改善个人健康[4]。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环境,以及受这些条件影响的社会和个人行为。健康促进的核心在于通过政策支持、环境改善、教育引导和个人参与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从而实现健康目标。
1.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监测全国大、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评定机制,旨在激励学生利用锻炼手段促进健康[5]。该标准经历了多次修订,从1958年的《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到2014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内容涉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领域,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
2 国内外研究
2.1 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政策执行及其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董宇[6]指出,该标准存在激励政策的实施落地与消极回应、毕业挂钩的利弊失衡问题、评价导向不明确等执行障碍与现实矛盾。这些问题主要源于教育环境症结、政策执行者症结、政策对象(目标群体)症结、政策文本症结。武东海[7]从政策主体的3个维度的研宄视角为切入点,其中这3个维度分别是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主体与政策执行主体。研究发现,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的阻滞来源于政策制定主体的认知理念误区、政策协同的体制机制障碍与政策执行程序局限深层原因。张强峰[8]则从受众回应视角分析了政策执行效果,认为政策文本与实际执行在学校奖学金评定上存在偏差,部分大学生在测试前缺乏主动锻炼的准备,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效果]。李卫东[9]指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因地制宜的政策内容和配套措施,建议建立政府与学校的绩效考核和岗位评价机制,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政策是国家和政府机关为全面及时掌握各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变化特点,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形成终身运动的理念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国家监管并协调学校体育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厘清各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政策的出现问题、寻找其发展过程的阻碍因素。现阶段专家学者关于政策研究的主题主要分布在政策制定的内容、政策本身、各政策间的协助作用等领域。国内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政策的研究趋势呈上升状态,虽国家高度重视,但执行力上有待加强。
2.2 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执行困境方面的研究
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张磊[10]认为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利因素的主要根源在于“主体责任”无法贯彻落实,指出要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宣传普及、教育来使责任主体的意识得到增加,通过设立健全责任机制体系来提高指引力和约束力;并强调理论研究是为主体责任实施提供理论基础。赖锦松[11]指出,体能测试数据的精准度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缺乏使用价值。沈金港[12]等研究指出,体测时间集中、形式单一,未充分考虑体育场地器材和气候差异等外界环境要素,且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尚未健全。此外,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固定,未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差异,也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因素之一。朱春[13]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体育锻炼及生活习性等,建议高校设立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库及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监督等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有效方式。
2.3 关于各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各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王绮璇[14]以广州大学2015—2019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为依据,发现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虽整体呈上升变化,但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需要提高,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差异明显。韩庆萍[15]指出,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后,黑龙江省10所普通高校学生体质测试的男生成绩在下滑,及格率呈现上升趋势,优秀率从2016年的0.6%降至2017年的0.3%。周健楠[16]在对东北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剖析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心肺耐力指标和身体机能指标上仍出现持续下滑的态势。侯俊杰,陈芳芳[17]对安徽省13所高校地进行了体测数据的调研得出: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与上报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造成数据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测试数据遗失、校领导要求及格率、留级和转专业学生的信息变更不及时;建议高校应当成立体质测试中心,安排计算机、统计等专业人士进行数据整理、上报,增加智能化体质测试设备和高端数据处理系统的购买经费投入,追求测试的精准度以及数据记录与上报的准确度。马忠颖[18]通过对宁夏5所高校中3000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指出担负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并对现阶段体质状况呈下降的趋势进行分析,结合目前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李梦芦[19]针对青海省3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上升状态,但优、良比例较低,及格比例最高,并存在不及格现象。徐纪珂[20]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研究,发现高校体测工作把关不严、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监督、体质健康测试仪器标准不统一,影响测试数据准确性。
2.5 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相对局限,多聚焦在政策、区域差异、测试困境、测试策略等方面,但研究时间段模糊、省市区域研究不足、未考虑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当前研究多为理论探讨,实证研究略显不足。针对各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成果有限,尤其针对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更为匮乏,学术研究的不足也是山东省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存在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结合具体区域特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3 国外相关研究
3.1 国外针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指标方面的研究
国外在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指标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美国[21] 是最早开展学生体质测试的国家之一,其体质健康测试评价系统经过不断钻研与完善,已形成较为先进且完善的体系。例如,美国的FITNESSGRAM测试系统通过20米往返跑、1英里跑测试有氧能力,通过皮褶厚度测定身体成分,通过屈膝起身测腹部力量等,全面评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22]。日本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是全球拥有最全面青少年体质研究资料的国家之一[23]。日本[24]政府通过制定《体育振兴法》等政策,将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到国家层面,强调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3.2 国外针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技术方面的研究
国外在技术赋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评价模型、技术算法、神经网络、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健康信息管理模型、闭环个人健康管理方法等。例如,Jianhua Zhang基于神经网络可靠性评价模型探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系,指出该模型的拟合度为86%,具有较高的准确率。Hui Wang借助大数据技术完善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并构建了学生健康信息管理模型。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测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为学生体质健康的长期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3.3 国外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国外在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主观幸福感、COVID-19封锁影响、横向跨度、健康素养量表、智能技术等多因素交叉影响。例如,Faye Z. Belgum[25]对美国东部地区的非裔美国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健康信念和压力对身体症状有显著影响,而健康行为对健康感知有显著影响。Rachel C. Colley研究了加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发现心肺适应性下降,女孩体能水平较低,但柔韧性较高。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3.4 国外述评
国外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较为广泛,国家主体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流程、标准体系、运行模式、健康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但对区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相对匮乏,相关理论研究体系有待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区域差异,结合具体国情和文化背景,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 小结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丰富,但针对某一区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困境、对策研究成果比较贫乏。国内研究多为理论探讨,实证研究不足,尤其针对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更为匮乏。国外研究在评估指标、评估技术和影响因素方面较为成熟,但对区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深入研究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及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结合具体区域特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 参考文献
[1] 张文鹏,王志斌,吴本连. 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育治理的政策表达[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 41(2): 94-100.
[2] 钟全宏,,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研究[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7(03): 131-137.
[3] 何忠. “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更新[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 38(08): 85-88.
[4] 吴键,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J]. 中国教师,2011(20): 9-13.
[5] YUZ. Optimization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Monitoring Management[C]//.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Volume 176. 中国山东青岛: 2018: 4.
[6]董宇,邹青海,苏庆富,卢再水,杨格雅.浅析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障碍、症结及应对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23,42(02):140-145.
[7]武东海.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8):37-45.
[8]张强峰,汤长发,尹丽琴等.受众回应视角下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策执行及其效果—基于10省40所普通高校的实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89-97.
[9]李卫东,王健,朱斌,闫彬,邹伟.湖北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6):13-16
[10]张磊,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主体责任”落实困境及消解[J].体育学刊,2019,26(03):83-90.
[11]赖锦松,余卫平.大学毕业生体质健康监测分类服务与管理体系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2):184-189.
[12]沈金港,李曙刚.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9):202-203.
[13]朱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4):92-96.
[14]王绮璇,广州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分析与对策研究[D]. 广州大学, 2020.
[15] 韩庆萍. 黑龙江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黑龙江大学,2018.
[16] 周健楠.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17]侯俊杰,陈芳芳.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上报现状的研究——基于安徽省13所高校的调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02):135-139.
[18]马忠颖,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研宄[J].职业技术,2018,17(12):20-23.
[19]李梦芦,青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6):177-180.
[20]徐纪珂,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NO.320(07):100-102.
[21] 一平. 美国推行新的《最佳健康计划》[J]. 学校体育,1988(05): 66.
[22] 张兴奇,刘学谦. 美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测试指标结构的变迁[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1(04): 156-161.
[23] 鲁娜,马艳红. 体教融合视域下日本学校体育政策演变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3): 40-47.
[24] 陈莉,胡启林. 21 世纪日本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举措及其启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0): 23-27.
[25] 陆锦华. 美国高校概念性体育课程改革的缘起与发展[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9): 92-94.
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类型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4ZSZX10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