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东北振兴视角下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作者

皮弘屹 李晨扬 张祺轩 宁欣 王艺霏 宁晓蕾指导老师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省 沈阳市110168

(基金项目:2023年辽宁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144043)

摘要:在东北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浪潮中,城市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活化利用已然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进程的关键议题。东北地区城市历经多年发展,积累了独特的发展脉络与空间特征。本文立足于此,系统剖析高架桥下灰色空间在空间形态、环境状况、功能布局等方面的特征,深入挖掘其长期闲置、利用低效等突出问题。同时,全面探讨其活化利用在优化土地配置、改善人居环境、激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活化策略,为东北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可行的实践指引,助力东北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关键词:东北振兴;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空间活化;策略

一、引言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架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形成了大量高架桥下灰色空间。这些空间长期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城市景观与空间品质。在东北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对这些灰色空间进行活化利用,有助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东北地区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特征与问题

(一)空间特征

东北地区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在多方面展现出鲜明且独特的空间特征,从空间形态维度剖析,其呈现出典型的线性分布态势,沿着高架桥的走向蜿蜒延伸。空间的高度与宽度受到桥梁结构的严格制约,桥梁的支撑柱、横梁等构件使得桥下空间形状极不规则,或狭窄逼仄,或宽窄不一,难以形成规整的几何形态。在气候因素影响下,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高架桥下空间因桥梁的遮挡而相对封闭。这种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界低温的直接侵袭,为桥下空间营造出相对温暖的小环境。然而,封闭也带来了采光不足与通风不畅的弊端,阳光难以充分穿透,空气流通受阻,使得空间内部常显昏暗与憋闷。另外,受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影响,部分高架桥周边土地历经不同阶段的开发与利用,土地利用性质复杂多样,导致桥下空间与周边环境在功能、景观等方面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空间格局。

(二)现存问题

当前,东北地区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问题凸显。其一,空间利用效率极为低下,众多空间长期闲置,犹如“沉睡”的土地资源,未能充分释放其土地价值,造成资源浪费。其二,空间环境品质恶劣,垃圾肆意堆积,各类设施破损严重,卫生状况惨不忍睹,极大地损害了城市形象,拉低了城市颜值。其三,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桥下空间功能布局杂乱无章,不同功能区域彼此交叉、相互干扰,难以契合居民多样化、差异化的实际需求。其四,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部分桥下空间消防设施缺失、通道不畅,交通标识不清、人车混行,存在诸多消防隐患与交通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亟待加以解决。

三、东北地区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活化的价值与意义

(一)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紧张,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活化利用能够挖掘城市潜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与改造,将这些闲置空间转化为商业、公共服务、交通等功能空间,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用地压力,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东北地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活化后的高架桥下灰色空间能够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通过景观设计、绿化美化等手段,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同时,良好的空间环境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促进城市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合理利用高架桥下灰色空间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将其改造为商业设施可以带动周边商业繁荣,增加就业机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交通设施有助于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为东北地区城市的经济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四)增强城市文化内涵

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活化利用也是传承与弘扬城市文化的重要契机。在空间改造过程中,可以融入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元素,如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这不仅能够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还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使城市在东北振兴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东北地区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活化策略

(一)科学规划,明确功能定位

科学的规划是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活化的基础,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发展需求,结合高架桥下空间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制定详细的活化利用规划。在功能定位上,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与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将桥下空间规划为商业、公共服务、交通、文化等多种功能区域,实现空间功能的多元化与复合化,提高空间利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二)优化空间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为提升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吸引力与舒适度,需要对空间环境进行优化。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供应、排水、照明等设施,确保空间正常使用。另一方面,注重景观设计,通过绿化、小品、雕塑等元素,营造优美的空间环境。同时,合理设置休闲座椅、垃圾桶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此外,还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空间整洁,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三)强化安全管理,保障空间安全

安全是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活化的前提条件,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桥下空间的日常巡查与维护,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在消防安全方面,合理设置消防设施,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在交通安全方面,优化交通组织,设置明显的交通标识,避免交通冲突。此外,还应加强对空间内商业活动、人员聚集等的管理,确保空间使用安全有序。

(四)创新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活化利用的可持续性,需要创新运营模式。可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空间的建设与运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开发,实现空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引入公益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此外,还应加强对运营主体的监管,确保空间利用符合规划要求与公共利益。

五、结束语

东北地区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活化利用是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空间特征与问题的深入分析,明确了其活化利用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了科学规划、优化环境、强化安全、创新运营等活化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充分重视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活化利用,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东北地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空间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明轩,张晓萌.城市灰色空间再利用策略研究——以高架桥下空间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03):85-90+101.

[2]王宇鹏,刘佳宁.东北地区城市更新背景下高架桥下空间活化路径探讨[J].规划师,2021,37(10):47-52.

[3]赵晨阳,孙悦然.基于空间品质提升的城市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改造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0(07):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