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制造领域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探究

作者

张文耀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是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持续改进、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企业不仅能应对智能制造的挑战,还能挖掘出新的增长点。未来,随着这两者的深度融合,我们期待看到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的制造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工程;精益管理

引言

通过精益管理,企业能够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缩短交货期、提高客户满意度。精益管理就是要不断地优化价值流,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智能制造是推动工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措施是以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密化为手段,提高生产率和品质,实现柔性生产和不断改进。这有助于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1.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工业工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正在经历着空前的变革。这一模式的出现给工业工程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工业工程,这个从二十世纪初被提出,一直以提高生产效率与品质为目标的学科,在今天的智能制造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制造强调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适应性优化。它以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过程的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例如,通过岗位调查,可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设计,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无效劳动的目的。设施规划确保最佳的生产环境布置,使物流顺畅,信息传递顺畅。生产计划与控制作为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保证连续、灵活的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智能制造环境下,工业工程面临着两大挑战:技术融合和管理创新。“技术融合”指的是工业工程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实现更加精确的预测、辅助决策和实时监测。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从而调整生产计划,减少库存费用。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生产调度、质量控制等方面,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优化,降低人为误差。管理创新要求企业不仅要重视生产过程,更要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这就意味着,要将精益管理与绿色制造理念结合起来,使之不断地改善生产过程,使之环保化。例如,精益管理能有效地消除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等待、运输、库存、加工、动作和缺陷等七类浪费,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2.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措施

2.1.自动化和智能化

采用先进的工艺与设备,使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质量。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引进机器人和自动装置,以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机器人能完成重复性、烦琐、危险的工作,减少人为失误,并可24小时不间断生产,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该装置可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及指令进行各种生产作业,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与一致性。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机器人可在生产线上完成车身的焊接、装配、涂装等作业,降低人力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此外,智能制造装备还能利用传感器与监测系统对生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预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隐患,提升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食品加工业为例,采用智能化生产设备,可对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

2.2.软件集成和数字化

在软件上实现了多种生产系统、设备的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优化了流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生产装备进行监测与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将各类生产设备接入物联网平台,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包括了设备的运行状况,产率,能量消耗等。基于物联网技术,可将采集到的数据集中传输到中央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其次,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生产装备、生产工艺等信息。例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对设备故障进行预测,提前做好维修工作,避免生产中断。在此基础上,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及优化空间,从而调整生产计划与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最后,利用软件整合技术,实现各生产系统及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与实时交互。通过这种方式,各部门、各部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更有效、更准确。例如,生产计划部根据销售部提供的订单信息,对生产计划进行实时调整,并与相关部门及设备进行沟通。同时,该系统还能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利用,使整个生产过程得到有效的协调与优化。

2.3.人机协作和人工智能

人机协作、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使人与机器更密切地配合,提高生产效率与品质。其中,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算法,分析预测生产数据,辅助生产工艺优化。首先,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算法,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这些数据包括生产设备的运行状况、产量、质量指标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改进的空间。例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对设备的故障及维修要求进行预测,从而避免生产中断。在此基础上,结合产量、品质等指标数据,识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及优化空间,从而对生产计划与资源配置进行合理调整,提升生产效率与品质。其次,在人机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机协作,实现了人机共融的功能。例如,利用智能化的工具、设备,人可以实时地与机器互动、协作。使操作人员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对生产设备进行控制与操作,避免误操作与损失。同时,由于人与机器之间的密切配合,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及时地获得生产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更准确地进行决策。最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算法,对生产工艺参数及工艺进行自动调整,使生产效率与质量达到最大化。此外,机器还能通过人与机器之间的密切合作,了解人的操作习惯与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与精度。

参考文献

[1]谢勇.浅析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24,(13):66-68.

[2]齐二石,霍艳芳,刘洪伟.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J].中国机械工程,2022,33(21):2521-2530.

[3]薛塬,臧冀原,孔德婧,等.面向智能制造的产业模式演变与创新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22,58(18):303-318.

[4]李从东,钟鸣莉,刘倩,等.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业工程创新问题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21,5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