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文明背景下《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

张鸽 张喜亭 姬明慧 夏德美 王凯

1.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生态学系,河北秦皇岛066102;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河北秦皇岛066600;3. 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4.杭州上外附属外国语高级中学,浙江杭州311421;5.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 生态文明背景下,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园林的相关教学内容也需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专业的要求。为此我们对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尝试,构建了一套新的教学和评价体系。通过《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尝试,学生的整体成绩稳步提升,特别是优秀和良好学生数量增加,及格和中等学生比例下降。同时,我们通过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推广相关软件学习,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评教成绩上升至全系30%,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得到显著提升。本研究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之后园林相关课程教学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生态文明;园林;园林艺术原理;教学资源

面对全球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园林作为“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专业,自 20世纪 60 年代开始进入生态运动阶段[1]。并且我国在党的十八以来也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决策,现今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2]。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作为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生态文明理念应当融入到各个课程的教学之中。《园林艺术原理》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承担着树立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责任,只有将“生态”贯穿于课程的教学之中,才能培养出生态文明建设之下、国家所需的“园林人”。

1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是园林专业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32学时/2学分),旨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审美与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技能和跨学科沟通能力。但是课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困境。

1.1教学内容”

其中暗含两大矛盾点,最为主要的矛盾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到来与传统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其次是院校转型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升级与原本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1.2教学手段

部分院校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依旧采取传统“你听我讲”的由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3]。虽然课程的教学之中也添加了学生讨论、教师提问等环节,但学生整体的积极程度和学习兴趣依旧不高,由此致使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无力。

1.3理论实践

课程的32学时均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的缺失致使理论教学缺乏依托性。因此较难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2.1课程教学内容更新

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以思政教育和行业发展为两项驱动力,以知识线、能力线和素质线为三线目标,同时参考国家级慕课资源,将原有课程知识体系梳理的同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新后的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了人居环境的建构与优化、建成环境的生境构建、生态化的园林设计策略与措施等知识点和相关实践项目案例。同时,还将思政内容融入项目案例之中,进一步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4]。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通过整合线上优质慕课资源,构建超星学习通线上课程资源库,整合多元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依托智慧教室开展线下课程活动。定期向学生推送线上或是校内的专家讲座和论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3创新教学手段

不断将行业内的新技术、教学领域的新手段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通过超星学习通线上推送虚拟仿真类软件(Lumion,SketchUp,Revit和3ds Max)和项目的动画作品。开放线下开放虚拟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园林艺术,还通过讲授运用“GIS”辅助设计手段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大数据时代的科学运用数据分析方式[5],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转变为教学的“主体”。

2.4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课程评价角度、手段与方式多样化,将原本教学中的单一的教师评价体系融入学生小组间成员互评及组内自评等手段。同时更重视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评价。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 = 课堂表现成绩(20%)+平时作业成绩(40%)+ 实践作业成绩(40%)。课程表现(课前超星学习通先导问题讨论、案例研习、课堂中的表现积分、随堂测、课后的超星学习通思考问题和先导问题讨论的补充情况);20%平时作业(各类图纸的绘制和小论文的撰写);40%实践作业(项目地前期分析,问卷的制定与发放,结果的分析与策略的提出以及翻转课堂汇报情况);期末测试(包含名词解释、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简答、论述等七类题型)。

3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学生成绩稳步提升,即优秀和良好的占比稳步提升,及格和中等的相对占比逐步下降。通过学生课程小论文的撰写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生态”一词的认知,对比课程开展前有了大幅度的加深,对于生态化的园林设计策略与措施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而另一方面,自教学改革以来,任课教师的学生评教成绩稳步处于系部的前30%,并获得了第五届河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赛一等奖,可见课程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

4总结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到来,园林教学工作也逐渐步入教学改革的元年。园林艺术原理作为园林专业课程中重要先导课程,是园林专业学生开展后续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园林艺术感兴趣是本项课程改革的重要探索目标。

经过整合大量的线上教学资源,推广园林实践中常用软件,使得学生对园林专业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为了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数据化时代参数化设计的了解,我们通过结合GIS软件数据分析进行了相关项目的线下教学。同时通过课程评价标准和手段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学生课堂参与度也得到了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教学改革的不足,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使用占比还是相对较低,在学生课程作业中对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考察未有涉及等[6]。今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园林艺术原理兴趣,我们还将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用来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为今后培养更多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锐. 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简史 [J]. 中国园林, 2021, 37(01): 6–11.

[2] 吴胜兰, 邓健剑, 周兵. 生态文明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 [J]. 现代园艺, 2021, 44(20): 187–188.

[3] 张俊霞, 高慧, 张馨文, 等. 农林院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01): 55–57.

[4] 耿秀婷, 偶春. 课程思政视域下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探索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9): 175–178.

[5] 王鹏. 为城市体检——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J]. 景观设计学, 2015(3): 6.

[6] 代金叶. 人工智能在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J]. 上海包装, 2023(9): 28–30.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转型发展改革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园林设计课程中的PBL教学模式探究”(编JXYJ202124)

作者简介 张鸽(199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和生态学等相关研究。*通讯作者,王凯(1992-),男,汉族,山西省长治人,讲师,博士,从事城市生态和森林碳汇等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