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观念下的高考农业地理知识体系的教学逻辑构建

作者

郭应军 李朝阳 张耀宗

陇东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庆阳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遥感技术创新中心,甘肃庆阳 745000

一、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

大观念是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领域的核心和关键的概念,以基本(重大)规律、基本(重大)关系、基本(核心)原理的观念为主体,具有永恒性、普遍性、必然性[1]。专家运用的是整体性思维、关联性思维与情境性思维,能够有效解决现实世界的相关问题。

大观念教学是在单元整体教学层面上,以理解为核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专家思维解决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及其实施体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于学习的持续性热爱[1]。

二、大观念下的教材分析

教材是是基于学生经验而将其按 构进行重组,使与学生认知与个体发展相吻合的结果[2],是教材编写者根据法律政策等处理后形成的教育学立场的公共知识[3]。有效的将教材内容转化教学高效的教学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表现为内化、活化、教化三个方面的能力,将教育学立场的公共知识转化为教师主体知识、将静态的课文内容转化为实践性的情境意义、将凝练的人类智慧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表达[3]。

地理学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地球要素(水、土、气候、生物和人)与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扩散过程、 循环模式,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4]。

大观念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5]。地理学大观念是地理学学科核心概念心理化的结果[6]。地理学大观念具有结构性、永恒性、思维性、迁移性等基本特征,对明确教学重点、助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地理学科本质、地理教材、学生发展和理解水平提取大概念[7]。

地理学以多维的视角、综合的理念和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改造世界,造福并惠泽于人类,其理论和方法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上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优势,中国地理学研究更侧重于农业问题、土地管理和生态保护[4]。

农业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 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为农业区域规划布局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 是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主要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治 是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研究如何协调农业资源的 业生态效率和国家粮食安全等;三是农业生产 生活空间 境、地区农业地理志等;四是农业与乡村地理综合研究,主要研究农业的多 元化发展、乡村系统 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强国的协同推进等[8]。

农业生产布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7]。农业现代化作为推动城镇化的支撑,剖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态和时空格局、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影 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导因素、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选择,模式类型、时空格局、动力机制等成为热点。农业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结合,不仅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9]及气候变化影响[10]。

三、高考农业地理的教学逻辑体(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动

耕地利用功能及其转换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和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产物[11]。

1.自然因素

地形、海拔、坡度、气温、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是决定农业生产适宜性及农作物种植种类的前提和基础[11]。(1)气候 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量、温差、降水量、光照等影响。气温,通常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等,香蕉热带水果、柑橘为亚热带水果,苹果为温带水果。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充足,产品上市时间早,收益高;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产品上市时间晚,收益低。接近河流或大型水库的区域,热量充足,有利于喜热农作物的生长。降水量,根据降水量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去、半干旱区、干旱区等,水稻属于水田农业,小麦属于旱作农业。光照,降水量小的地区,光照强;降水量大的地区,光照弱。温差,温差大,养分(糖分)积累多影响温差的因素分为海拔和纬度,纬度高的地区,年较差大,日较差小;纬度低的地区,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海拔高的地区,较差大;海拔低的地区,较差小。(2)水源 水源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获得的水资源条件。水源的判断方法主要以河流和降水量为标准。河流,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无河流流经,水源不足。降水量,降水量高的地区,水源充足,降水量低的地区,水源不足。

(3)地形和土壤 地势起伏较大,耕地破碎化程度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规模化收益[11]。对农业生产影响主要表现: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适合种植业发展,机械化生产;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适合畜牧业发展;山地,盆地,丘陵发展垂直农业。判断方法:等高线数值大小,等高线 200 米以下为平原,200-500 为丘陵,500-1000 为山地,1000 米以上为高原。等高线空间分布特征,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

2.社会经济因素

收入水平和比较经济效益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户种植决策的决定性因素[11]。

(1)市场 作物经济产出高、投入产出比合理、就业机会丰富等因子将会显著影响农户是否持续耕作、是否改种、是否追加种植面积等决策[11]。

市场影响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入水平 口多 收入水平 市场广阔/市场需求量大;人口少,收入水 、劳动力、 交通等方面进行分 断标准,人口数量多少 求不旺。产品上市 同,可以形成 标准:铁路线、 /研究所 哈尔滨、沈(♯)♯,x 1 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

(2)劳动力与政策 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促进了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和高经济效益的林果类经济作物[11]。

劳动力与政策方面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劳动力资源条件体现区域劳动力的可能性条件,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多,技术水平低的地区,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 农业、纺织工业、制鞋业等。劳动力数量少,技术水平高的地区,适合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如商品谷物农业。 农业政策的体现,通常配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如财政奖励/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此类信息需要考生通过阅读资料,从而获取关键信息。

(二)农业地域类型

1.基本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核心特征是劳动力密集型农业、自给自足、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

商品谷物农业 核心特征是商品农业、专业化、机械化,主要分布于地广人稀的地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中国东北、西北的国营农场,以小麦、玉米等旱作农业为主。大牧场放牧业 核心特征为地广人稀、商品农业、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以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为典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

乳畜业 空间上分布主要在大城市周边,主要受市场和交通的影响,以西欧的乳畜业最为典型。以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等为显著特征。

混合农业 典型特征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共存,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以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2.中国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即秦淮线以南,包括西南(贵州、云南、四川(除川西高原)、重庆)、华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华中(湖南、湖北)、华东(上海、江苏(除江苏北部),以水稻、玉米等为主。气候上以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

旱作农业 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华北、东北、黄土高原),华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区,为半湿润区。农作物以玉米、小麦等为主。其中东北区河流补给类型为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夏季-雨水补给,华北地区主要以雨水补给类型为主。

绿洲农业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干旱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宁夏)。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干旱与半干旱区。河流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补给、雨水补给为主。农作物以棉花、小麦等为主。农业发展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纬度高,昼夜温差大,糖分(养分)积累多;冰雪融水补给,灌溉便利;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河谷农业 分布于青藏高原(青海、西藏、川西高原、甘南高原、云南北部)。该区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成为主限制性因素。河谷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尤其是热量较高。以青稞为主,部分地区种植油菜。

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于西北、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纬度高,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光照较强。人口少,土地丰富,地价较低。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引起植被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加剧。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过度施用化肥、农药会等导致河流、湖泊的水质下降,产生水污染,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生活污水未经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对土壤的影响

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

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等影响河流含沙量。(四)农业对区域社会发展的效益与发展方向

1.效益分析

环境效益,减轻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了环境质量。社会效益,增加了就业,促进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经济效益,有利于把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有利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2.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依靠科技,培养优良品种。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产品的宣与营销。优化农业产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与发展农业合作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案例分析

2016 年全国卷(一)36 题(24 分)。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 时左右至次日 10 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 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 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 60%以上.如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 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 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2.试题分析

(1)题考察气候条件对农业地理的分析与运用,要求考生从热量、温差、降水量、光照等因素分析,涉及农业地理的大观念的考核,建立分析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从纬度方面分析气温对农业基本温度需求。(2)题考察考生对农业灌溉条件影响,即从河流、降水、地形等方面分析。(3)题从产业聚集的角度分析规模经济的效益。(4)题的②考察农村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四、结论

1.构建了大观念下的高考农业地理知识与技能逻辑体系。地理学大概念为:突出农业区位论、农业地域类型、对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与农业发展方向。

2.高考命题的逻辑:核心素养下的情景化地理学大观念的运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经历“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三个阶段,目前处于“核心素养”阶段[12-13]。高考作为国家基本教育考试制度,体现出了国家意志战略,突出考核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14]。

3.高考命题将会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学术期刊论文为素材。亟需教师关注各级各类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关注《地理学报》等国内重要期刊论文阅读。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大观念教学的三个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5):40-47.

[2]杜威.儿童与教材[M].郑宗海,译.上海:中华书局,1922

[3]吴小鸥.教师的教材转化能力及其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10

[4]傅伯杰.地理学热点与前沿[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5,(01):25-28+2.

[5]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 译.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6]苏小兵.中学地理学科大观念的概念辨析及建构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3):115-123.

[7]申大魁,毛广雄,曹蕾.地理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和提取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09):34-36

[8]汤礼莎,龙花楼,周贵鹏,等.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进程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23, 42(9):1853-1868

[9]龙花楼,张英男,刘彦随,等.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21,41(10):49-58.

[10]高江波,刘路路,郭灵辉等.气候变化和物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