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去向分析及就业提升路径
司渊喆 曹影
济南大学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本文以具体学院为例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去向现状,并从树立正确就业观、多维改革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生涯指导双向赋能三方面讨论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提升路径,助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从“稳就业”向“优就业”的跃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去向;提升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总体情况
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多重挑战,形势严峻复杂。首先,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叠加2023届未就业群体及归国留学生,青年求职者体量巨大,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岗位创造能力减弱,岗位增量已经难以匹配庞大的求职需求。其次,劳动力市场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失衡,传统行业如房地产、土木工程等岗位需求锐减,而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虽人才需求旺盛,却因技能门槛高、实践经验要求严苛,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高校把“就业育人”作为立足点,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以济南大学某理工科学院为例对2024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去向分析:
1.毕业生就业情况
该学院202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本科生为94.58%,研究生为92.16%。本科生设置3个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3.68%、97.53%、92.99%;研究生6个专业,就业率分别为:100%、91.3%、71.43%、94.12%、90.23%、91.30%。
2.毕业去向情况及分析
根据济南大学就业数据统计信息显示,该学院2024届本科生就业去向统计数据如下:国家、地方基层项目4人,劳动合同就业17人,协议就业65人,升学312人,义务兵1人,其他方式就业141人。研究生就业去向统计数据如下:科研助理9人,劳动合同就业13人,协议就业86人,升学27人,其他方式就业6人。2024届本科未就业毕业生共32人,研究生未就业毕业生12人。
通过数据显示,该学院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员占比达54.55%,主要原因为理工科对应行业高端职位学历的门槛高,新兴领域技术迭代快,企业对研究型人才需求大,此外,由于当前的就业环境严峻,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逐年扩招研究生招生名额来缓解就业压力,学生为规避本科就业竞争压力选择升学,也是该学院学生毕业去向选择升学深造人数多的原因之一;本科毕业生其他方式就业人员比例次高,达24.65%,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由职业,如直播、快递外卖、教育辅导等,高自由度、低门槛、高收入的三大潜在优势符合当代年轻人对于工作的独特要求,也是对缺乏工作经验、缺少行业竞争力的劳动者群体就业形式的一种补充;研究生选择企业入职的人数最高,达56.2%,符合学科对应行业倾向高端化人才的规律,也是本专业学生从事对口工作的最优选择;本科生和研究生未就业占比分别为5.59%和7.84%,由于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式以及观念的转变,部分群体对于找工作的态度消极,“慢就业”群体占比居高不下,呈蔓延趋势,高校就业形势严峻。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提升路径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科学的就业观能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正确的就业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动态平衡个人、家庭、社会需求的智慧,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最终找到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路径。当代大学生要有勇于脱去“孔乙己长衫”的魄力,正确认识自己,看清当前就业形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言:“选择职业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唯有立足现实、胸怀理想,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行稳致远。
2.多维改革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高校要优化教育模式,提升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可通过多维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分层强化,理工科采用校企共建实验室,引入VR模拟高危实验场景,并增设交叉学科实验模块等方式;文科可联合政府、企业打造学期制深度实习,嵌入Python、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能课程。课程体系动态迭代,基于招聘数据(如岗位技能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课程,紧跟市场变化。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资源优势,实现校地、校企共赢,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将理论转化为实操技能,强化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职业素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校园招聘活动,密切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生涯指导双向赋能
一方面提升教师团队生涯指导能力,优化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认证。另一方面优化生涯指导体系,包括召开系列生涯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联合企业HR开展AI面试模拟工坊,搭建校友导师库,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精准职业咨询;动员师生整合就业需求,构建生源信息库,以个性与职业分析为核心,精准匹配岗位并定向推荐,推动毕业生高效对接适配用人单位。
四、结语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为精准扎实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应持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对接和人才精准培养,不断完善机制,多元协同精准发力,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帮助大学生精准规划,推动大学生稳步就业。
[1]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 同比增加21万[EB/OL]. (2023-12-05)[2024-05-20]. http://a.hinews.cn/page-033083958.html.
[2]网易.重磅!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发布!一文了解大学生就业趋势![EB/OL]. (2024-09-12)[2024-09-20].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TF8J1P0552J0JI.html.
[3]谭政,朱仙颖.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F市为例[J].商讯,2024,(21):5-8.
[4]陈丽珊.“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06):27-30.
[5]赵霞.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