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体育人之竞技精神与道德品格协同培育的教学创新模式

作者

黎明

罗定市䓣塘镇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对全面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侧重于技能训练与体能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格和竞技精神的同步塑造。本文旨在探讨一种“以体育人”的教学创新模式,将竞技精神与道德品格的协同培育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体育教学;竞技精神;道德品格

引言:体育不仅是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的重要手段,更是传承文化、塑造人格的重要载体。“重技育、轻德育”“重输赢、轻过程”等问题目前也依然存在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大多数学校仍沿用竞技类体育教学形式,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和各项体育竞技技能的提高,淡化学生的道德精神品行和竞技精神的形成与培养。如何让体育教学竞技与体育品性良性发展就成了当前体育教育教学的重点问题。

一、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多元化的目标建构是落实“以体育人”的关键所在,其意义不仅超越了过去仅以技能技巧以及体能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还促使了体育教学由注重学生的“育体”向“育人”的根本目标转变。重视在教学中将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品德目标融入其中,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这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育心、养德”以及在体育的竞技场中磨练意志品质贯彻其中,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传统的篮球教学通常只是注重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对学生的心理和德育几乎不在意。篮球教师应在注重学生篮球技术和体能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品德教育素质,如在运球、传球、投篮、抢篮板球、运球突破等基础练习中注重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在实战演练中注重规则的遵守和公正、公平、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风尚;在比赛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同伴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从而使篮球教学为锻炼身体、技能习得和塑造品格,形成一种精神力量而服务,真正做到既“育体”又“育人”,达到“育体”与“育人”相结合的目标。

二、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竞技精神与道德品质培养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学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在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得到品德的熏陶,发挥学生自驱作用,激发学生挑战极限、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体验尊重体育、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感受,因趣分层,因需分层,丰富学习的个性化水平,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个彰显个体个性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和提高的学习氛围。

例如,足球教学,在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改进和完善时,应注重将基本技能、基本战术和良好的体育道德统一起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比如,在教授基本技能如传球、带球、射门、接球等技术的时候,可以通过让所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设置难度不同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团结合作、互相扶持,从而提高各自掌握技术的同时提高合作能力。在对相关战术的学习时,教师可通过比赛示例,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来实践自己学到的基本战术,并在做这些战术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否变换战术策略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比赛的规则和过程方面注重对裁判所做出的判罚要尊重、在比赛中要遵守游戏规则、采取公平竞争意识的问题等学习的引导。同时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主题实践活动内容中组织学生能够体验到在踢球之余,在比赛里得到的是双方互尊重、互竞争并采取诚信合作的理念,在于完善提升自己的基础上,既娱乐了自己又充实了自己,从而达到综合体育素质教育的作用,真正提升足球教学的价值[1]。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和终结性,强调个性化发展与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以此来鼓励学生成为反思型、创造型的自我学习者,也能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反馈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教学策略调整,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有效的评价体系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和多方位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更多地指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关注重点,即过程本身,包括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与同伴相互配合、遇到困难有无不服输的精神等等。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需要通过定期反馈及时提醒学生明确自己什么地方是进步了,什么地方是不妥当的,所以需要通过定期的测评进行结果反馈、自我改善和鼓励。而终结性评价则是将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以某种教学测试或者比赛的形式来定性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评,比如学生的技能是否掌握、是否能够运用各种战术进行战术比赛等。此外,评价体系中还要安排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学生自身的反馈和彼此间的相互借鉴为主,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再次发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激发其体育参与积极性,促进其体能、技术能力和体质的发展,并养成其良好的自立自强习惯、负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公平竞争意识,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全面人才[2]。

结论:“以体育人”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理念更新,更是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建立“构建竞技精神、培养道德品格”教学创新型教学法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成为富有责任感、高尚情操的新一代青年。今后要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德育的能力,让体育教育成为“育体”转变成“育人”,为推进健康中国、人才强国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菁.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5,(12):139-141.

[2]朱伯仟.育核心素养促学生成长——小学体育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5,(0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