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舒清《地动》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

作者

沙瑞琴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甘肃兰州

摘  要  石舒清的《地动》以海原大地震这一极端灾难为背景,叙述了各民族在灾难面前相互扶持,携手共渡难关的动人故事,展现出民族同胞们在相互救助时的深度交融,深刻反映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本质。

关键词:石舒清;《地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石舒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创作多围绕西海固这片土地展开,表达了对乡土的眷恋之情。2020年石舒清出版了长篇小说《地动》。《地动》叙述了在海原大地震这一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下各民族共渡难关,克服巨大灾难的动人故事。然而,海原大地震已距今约100年,石舒清为什么书写这一历史事件?在《地动》中各民族是怎样面对灾难并在灾难中如何扶持的?石舒清在《地动》中凸显出什么样的民族精神?这是本文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地动》巨大灾难面前各民族相互扶持与深度交融

在石舒清的小说《地动》中,海原大地震成为了展现人性光辉与民族融合的宏大背景。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震前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震后人们共同面对灾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敢和团结,而其中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扶持与深度交融更是贯穿始终,成为了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石舒清作为回族作家,其作品《地动》并没有局限于本民族的视角,而是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交融汇聚、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彰显出了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说中,跨越民族的婚恋文化在《麦彦》这一章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回族媳妇和汉族胖娃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这时候麦彦从车上下来,抱着娃娃,并齐并跪在胖娃身边,说多谢你老人家,盼真主叫着你好”。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已经存在的民族融合趋势。正如学者焦开山、张久娟所提到的:“族际通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标志,对推动文化交流、加强社会联系、增强国家认同感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地动》中,这些不同民族的人们他们在朴素而真挚的感情中体验着美好的婚恋生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强调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促进民族工作的有效展开。[1]石舒清的《地动》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在共同的生活和奋斗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团结友爱、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地动》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赓续不断的精神引擎,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结晶和理论成果。[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讲仁爱”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4]这一重要指示凸显了“仁爱”精神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地动》中,有许多篇章生动地展现了这种深厚的仁爱精神。在《石作梁》这一篇章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地震后那令人揪心的场景:物资极度紧缺,人们面临着生存的严峻考验。就在这时,两车锅饼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救命稻草,引发了一阵争抢。然而在这混乱的局面中,有一个人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不顾一切地抢到了锅饼,并非为了自己充饥,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奶奶和妹妹能够吃饱。他深知在这艰难的时刻,家人的生命比自己的安危更加重要。为了家人他甚至不惜冒着杀头的重罪,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让每一位读者都为之深深震撼。在生死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守护自己的亲人,展现了人性中最温暖、最伟大的一面。仁爱精神所强调的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感同身受、宽容包容等价值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文关怀和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5]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引导人们培养亲和力和共情能力,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地动》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在《地动》中当地震来临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勇气和决心,也增强了他们面对灾难的信心和力量;在地震发生后,救援行动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有共同体意识的存在,才能促进救援行动的迅速展开,以最快的速度去救助命悬一线的人。在小说中,除了政府、军队等还有自发组织的自救队也参入到了救援行动中,他们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影响,相互协作为受灾的群众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和支持。石舒清的小说中有极为强烈的恋土情节,他总是聚焦于生活的土地上,在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大家对自己生活的土地有浓厚的情感,从中显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恋土情节的有机结合。[6]在新时代下在《地动》中人们共同面对灾难的精神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出来的共同体意识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使读者更加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其次小说中的不同的角色在灾难面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这种精神激励着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投身于中国的边疆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地动》中的共同体意识还体现在民族融合上,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这种现象意在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通过自己的方式加强不同民族的交往,让各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滕翠华,卢芮瑶,陈玥舟.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时代意蕴、逻辑层次、实践理路——以天津科技大学工作实践为例[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3):26-30.

[2]鲁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维度[J/OL].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10[2025-01-06].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5.

[5]穆牧,高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J].大众文艺,2024,(22):226-228.DOI:10.20112/j.cnki.

[6]马梅萍.乡土传统与精神指归——石舒清创作心理解析[J].回族研究,2012,22(04):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