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矿体高效采矿方法优化研究
顾显锋
210621197807231076
摘要本论文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矿体开采难题,系统研究高效采矿方法优化策略。通过分析深部矿体复杂地质特征对采矿作业的影响,阐述现有采矿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包括开采工艺、支护技术、地压控制等方面的优化技术,并构建采矿方法优化模型。旨在为提高深部矿体开采效率、保障采矿安全、降低开采成本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推动深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深部矿体;高效采矿方法;优化研究;地压控制
一、引言
随着浅部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深部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深部矿体多处于复杂地质条件区域,如高应力、高岩溶水压、破碎岩层、岩爆倾向地层等 ,这些复杂地质因素给采矿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如开采效率低、安全风险高、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采矿方法在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时,难以满足深部矿体高效、安全开采的需求。因此,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矿体高效采矿方法优化研究,探索适合深部复杂地质环境的采矿技术,对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保障矿山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矿体的特征及开采难题
(一)复杂地质特征
高应力环境: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应力显著增大,深部矿体常处于高应力集中状态。原岩应力场受地质构造、岩性变化等因素影响,呈现复杂的应力分布特征,水平应力往往大于垂直应力,导致巷道和采场围岩变形、破坏风险加剧。
破碎岩层与不良地质构造:深部矿体区域常发育断层、褶皱、节理裂隙等不良地质构造,岩层破碎,完整性差。这些构造不仅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还容易引发冒顶、片帮等事故,增加了采矿作业的难度和安全风险。
高岩溶水压:在岩溶发育地区,深部矿体可能受高水压地下水影响。地下水通过断层、裂隙等通道涌入采场,不仅影响正常采矿作业,还可能引发突水事故,威胁矿工生命安全和矿山设备安全。
岩爆倾向:在高应力、硬岩地层中,深部矿体开采过程中存在岩爆风险。岩爆的突然发生会造成巷道破坏、设备损毁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采矿作业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二)开采难题
采矿效率低下:复杂地质条件下,传统采矿工艺难以顺利实施,采矿设备的工作效率受到极大限制。例如,在破碎岩层中进行钻孔爆破作业,炮孔易变形、塌孔,导致爆破效果不佳,矿石采出率低;高水压环境下,需额外进行排水作业,增加了开采时间和成本,降低了整体采矿效率。
安全风险突出:上述复杂地质因素带来的冒顶、片帮、突水、岩爆等灾害,严重威胁矿山安全生产。深部矿体开采空间相对狭小,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大,后果严重。
开采成本增加:为应对复杂地质条件,需采用特殊的采矿设备、支护材料和施工工艺,如高强度支护结构、防水设备、岩爆监测与防治装置等,这大幅增加了开采成本。同时,频繁的设备维修、事故处理等也进一步提高了矿山运营成本。
三、深部矿体高效采矿方法优化技术
(一)开采工艺优化
新型采矿工艺应用:针对复杂地质条件,推广应用新型采矿工艺。如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深部矿体开采中,通过优化分段高度、崩矿步距等参数,提高矿石回收率;充填采矿法采用胶结充填、膏体充填等方式,有效控制地压,减少地表沉降,适用于高应力、破碎岩层等复杂地质条件,同时还可实现矿山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智能化开采技术:引入智能化开采技术是提高深部矿体开采效率的重要方向。利用自动化凿岩台车、遥控铲运机等智能设备,实现采矿作业的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员在危险环境中的暴露时间,提高作业安全性和效率。同时,通过构建矿山数字化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对采矿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
(二)支护技术创新
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研发和应用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提高围岩稳定性。例如,采用高强度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结合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形成联合支护体系,增强破碎岩层的承载能力;新型高分子材料支护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变形适应性,可有效吸收地压能量,防止围岩突发破坏。
动态支护技术:根据深部矿体开采过程中地压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动态支护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围岩变形和应力状态,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支护时机,实现支护结构与围岩变形的协同作用,提高支护效果和安全性。
(三)地压控制技术改进
应力转移与释放技术:采用应力转移与释放技术,降低采场和巷道周边的应力集中程度。如通过预先开挖卸压巷道、定向爆破等方式,改变原岩应力分布,将高应力区域的应力转移到非关键部位;实施超前预裂爆破,释放岩体中的能量,减少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地压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地压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应力传感器、位移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采场和巷道的应力、位移变化情况。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时预测地压灾害的发生,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四、深部矿体采矿方法优化模型构建
(一)优化目标确定
深部矿体采矿方法优化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采矿效率、保障采矿安全、降低开采成本和实现环境保护。在实际优化过程中,需根据矿山具体情况,合理权衡各目标之间的关系,确定优先目标和综合优化目标。例如,在高风险地质区域,优先考虑采矿安全目标;在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矿山,可将降低成本和提高采矿效率作为主要优化目标。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深部矿体采矿方法选择和优化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如矿体赋存状态、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开采技术条件(如开采设备、通风排水能力等)、经济因素(如矿石价值、开采成本等)和环境因素(如地表保护要求、废弃物处理能力等)。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确定各因素在采矿方法优化中的权重。
(三)模型构建与求解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数学方法构建采矿方法优化模型。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优化目标、影响因素等划分为不同层次;然后,通过专家打分等方式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最后,根据不同采矿方法在各影响因素下的评价得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采矿方法。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可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五、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矿体高效采矿方法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深部矿体的地质特征和开采难题,探讨了开采工艺、支护技术、地压控制等方面的优化技术,并构建了采矿方法优化模型。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型采矿工艺、创新支护技术、改进地压控制方法和科学构建优化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深部矿体开采效率、保障采矿安全、降低开采成本。
然而,深部矿体开采面临的复杂地质条件仍对采矿方法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探索深部高应力、高水压、岩爆等复杂环境下的采矿理论和技术;加大智能化、自动化开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提高采矿作业的智能化水平;同时,注重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深部矿产资源的绿色高效开采。
参考文献
[1] 蔡美峰,等。面向 2035 的金属矿深部多场耦合智能开采战略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2] 李元辉,等。深部金属矿山开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J]. 金属矿山,2023, 52 (8): 1 - 10.
[3] 刘造保,等。深部高应力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 [J]. 煤炭学报,2021, 46 (10): 3356 - 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