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村融合视角下乡村本土化规划路径探索
王佳斯 刘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城乡要素流动、激活乡村资源价值的重要抓手。但粗放式开发导致传统村落陷入同质化困境,文化符号被简化为消费标签,本土叙事话语权丧失。如何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构建多方利益共享机制,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
本文以武夷山国家公园长见村为例,提出“景村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本土化规划方法,通过场所精神与空间叙事理论的耦合机制,构建“生态解析-文化解码-场景重构”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研究强调以“自在”理念为核心,立足区域生态格局,提炼茶马古道、十里长涧等文化基因,结合客群需求,打造“3+X”产品体系,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虚实共生的文化传播。规划实践中,重构长见村“境-身-心”三重自在场景,形成轻介入、差异化的“隐逸山居”模式,推动村民从服务提供者向价值共创者转型。该方法有效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促进文化基因活态传承与社区利益共享,为同类型乡村提供了从“景观消费”向“价值共生”跃迁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武夷山国家公园;长见村;本土化规划;场地精神
1.乡村本土化规划方法概述
本土化是相对全球化而来的另一趋势和潮流。以地域特有的自然生态、文化基因与生活方式为根基,通过创造性转化构建空间、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策略。其本质是让设计与土地“对话”。而乡村本土化规划希望避免的则是“千村一面”和“设计殖民”。
“景村融合”的乡村本土化规划是呈现文旅资源、文化现象、人文风情和景观环境的重要环节,是创造力、想象力的智慧产物。而规划在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本土化规划是以土地为纸、以文化为墨的书写过程,结合场地情况与时代趋势,运用场所精神与空间叙事理论,实现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
1.1场所精神与空间叙事理论
“场景,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当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场景时,它可以成为培养各类精神的地方。”场所精神与空间叙事理论的耦合构建了文化空间的意义生产机制。场所精神强调空间在物质形态、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三重维度中的精神性凝结,其本质是特定场域中人地互动的价值沉淀过程。空间叙事则通过时空序列的编排实现文化意义的动态传递,将静态地理空间转化为具有情节张力的意义载体。互联网AI时代的数字技术赋能使该理论体系呈现虚实共生的新维度。这种搭载网络的虚实空间的融合需要规划者有更广阔的视角,在关注“在场”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在线”的传播属性。
1.2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景村融合及乡村本土化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4 个发展阶段: 从浅层观光旅游至跨界融合旅游阶段。1.0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时代;2.0时代休闲度假旅游主题更加鲜明; 3.0时代的深度体验旅游具有持续经营的高颜值特征;旅游4.0时代,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文旅产业正式进入大融合发展阶段—— “三大融合”文创融合,业态整合,产品复合,对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进行提炼,赋予更深刻、更时尚、更人性的文化内涵。当前文旅产业的边界进一步拓展,跨界融合成为常态,产业能级不断提升。Z世代Y世代成为旅游市场主力(Z世代:千禧年代泛指1980年至1994年出生,Y世代: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泛指1995年到2000年出生)。这一批消费主力中,Y世代尤其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及消费的便捷性,情怀满满;而Z世代更关注颜值与传播性,文化自信,尤其热衷中国文化。他们更追求生活方式的的旅游目的,追求个性化,为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付费;这就要求旅游产品具有个性化体验,产业链条完整,打造美好生活方式的特征。
而乡村旅游发展也正经历生态化转型,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农家乐模式,构建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多业态融合创新系统。这种转型表现为空间生产逻辑、价值创造机制与社区参与范式的三重变革。在产业形态维度,乡村旅游趋向"农业+"复合生态构建,土地功能从单一生产载体升级为农旅融合的场景界面。生产要素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跨域重组,推动乡村资源向体验型服务产品转化。社区参与机制发生结构性转变。主客利益共享的透明分配机制,村民角色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这种转变重构了乡村社会网络,形成"保护-受益-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乡村旅游从消费驱动型增长转向社区本位的可持续发展。
2.本土化规划的特点
2.1乡村本土化规划方法
乡村的本土化设计,在策划阶段即对未来乡村生活,生产,休闲的场景进行前期布局,从而形成面向“未来乡村”的设计逻辑体系。通过深度分析用户画像,结合人们的功能需求模块,再融入到规划的全过程中,形成可分可合的超条线任务书,运用于地块的总体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推导至平面设计以及运营设计实践中。
本土化规划方法包含三个实践步骤:一、山水为脉:解析区域生态格局。分析山水脉络、生物群落等自然要素,把握区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二、基因解码:探究地域文化记忆;三、空间叙事:编织场所精神图谱。规划者通过空间和材质的语言,或延续场地气质,或提炼语言生发出新的场景,赓续场地的生命力。
2.2区别于传统设计逻辑的设计方法
随着我国旅游趋势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变化,乡村的规划设计逻辑也逐步往策划先于规划、对场景的前期植入、各组织的全力协同等方向的转变。
1)策划先行
传统的设计往往在满足上位规划的基础上,直接的对乡村的功能分区与道路规划等进行规划。而文旅视角下的乡村,设计则需要在规划之前立足全局进行一定控制性的策划,并且需要前瞻性的从策划思虑到后期运营。
2)场景设计
传统的设计方法,更重视民居和原生场域的结合,展示的内容仅限于在地物质文化的直白展示,或迎合大众对乡村的普遍认知,一刀切设计。而从文旅视角下的乡村本土化设计更需要考虑区域的功能协同,基于生态、文化和功能定位的格局,对未来乡村生活,产业发展的场景进行前期规划设计以及对后期的运营全盘考虑。
3)系统协调
突破传统“规划-建筑-景观”的机械协作,构建“策划方+设计方+运营方+村集体”的共生平台。传统的规划设计流程往往是各个环节流水线式的协作,没有系统性的战略考虑与落地运营问题。而从文旅视角下的乡村本土化设计更需要策划先行,运营前置,设计服务于总体需求。
3. 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号风景线长见村旅游发展策划项目概况
长见村位于建阳区黄坑镇北角,与黄坑镇桂林村相邻,北与武夷山相近,四面环山。距建阳区县城90 公里,距邵武45 公里,离政府所在地9 公里,距离高铁站约70 公里,高速互通口40 公里。设计范围老虎段面积2.2公顷,背山临水,生态景观优势明显,有茶马古道、太子桥、十里长涧等人文自然景点,是长见村的核心节点。(见图)
相比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其他乡村,长见村的区位优势不是最佳,人文资源也相对贫瘠。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的开放机遇下,长见村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给公众,规划以乡村本土化规划方法围绕风貌特色,功能定位,精神气质三个维度进行了思考。
4.乡村本土化规划方法的具体应用
以长见村旅游发展策划项目为例,根据乡村本土化规划技术路线为发展路径导向,由长见村旅游发展现状入手,梳理其生态人文资源等情况,评估现有的产业发展运营模式,结合调研走访,推演出长见村的空间需求模型。(见图)
以“十里长涧,自在长见”为理念,塑造通过环境,身体,内心的自在,达成十全十美的自在。打造以民宿和人文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产品,辅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验活动和文化展示项目,呈现乡村自然与人文之美。
4.1提炼场地特色
长见村有茶山,有溪水,有茶竹,有古桥,有传说,却不像武夷山周边其他村庄有大的名人故迹使其“伟大”,检索场地及文献下来,长见村就是茶马古道上一个自得其乐的小乡村。也因为他的“平凡”,一直未被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独得一份自在。其茶山秀水“清逸”的特色,成就了长见自在的基底。
4.2明确用户画像
司马光的作品《独乐园》,其描绘了文人心目中的理想桃花源,归隐田园,隐于山野,身体力行,享受自在宁静的生活。策划将长见村的主力客群定位为:一,创客青年,来自不同城市、不用坐班或处于GAP 阶段的年轻人。仿佛隐居的司马光,在自然园林中躺平。二、度假游:包括具有较高的消费力、鉴赏力和品味的客群,追求文化体验和度假体验。三、周边辐射圈居民、旅行团游客、学生写生社团,国潮文化爱好者。(见图)
4.3产业整合创新
长见村目前主要的产业是茶竹生产以及民宿经营两大产业并行。基于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长见区域视角,设计原汁原味的延续现有村庄气质,并提炼现状的人文与风貌特色;补充区域格局下需求的功能。完善基础的食,宿,休闲业态,增加具有长见特色的公共空间;植入高品质民宿及餐饮产品,成为区域产品标杆,提升片区服务设施品质。结合时下旅游趋势,设置符合主力客群的业态与公共空间。与周边乡镇,景点,人文串联,以点带面,打造“武夷·自在长见”品牌,探索美好生活新方式。以武夷·长见定位, 面向全国访客,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见图)
具体而言:整合场地自然及产业资源,面对主力客群,打造3+X 产品体系:1条古道涧行游线(十里长涧+茶马古道),呈现自然山水之美;1处游客驻留之所(民居组团业态更新)丰满长见生活场景;1 份长见自在谷伴手礼(茶叶)和X作为有形传播及社群个性文创产品以及在长见获得的境,身,心自在感受。(见图)
4.4规划场景要素
1)交通:整合的动线网络不仅链接交通,更为访客提供了更多探索的可能与多样的户外体验。
调整现状现状建筑组团与山涧之间的车行动线到北侧,原道路改造为广场铺装,成为开展徒步,集市等活动的户外空间。利用原步道空间,串联策划业态;开设茶马古道骑马体验,感受山间古道山铃风情。在区域策划 茶田骑行,溯溪,徒步,在溪涧举办音乐会,街道举办市集活动。重建与改造民居,构建更舒适自在的公共空间及食宿体验。延续现有的建筑格局和植被风貌特征,建筑以当地特色夯土墙营造原朴感。(见图)
2)设施:民宿,餐饮,文化展示等多业态的建筑设施不仅给乡村带来新的生命,也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目的地体验
在景观资源核心区域,将民居改建为公共服务及经营性建筑,整体作为长见村的试点,带动整村更新。保留大坡屋顶及特色夯土材质肌理,还原区域传统民居风貌。民宿,餐饮,文化展示等多业态的建筑设施不仅给乡村带来新的生命,也将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目的地体验。
场景:以境- 身- 心,三重自在塑造“乡居,餐饮& 展示,休闲”自在场景。
①境自在场景:保留原汁原味的十里长涧,太子桥,美人潭,茶马古道,村落,茶田菜园肌理。在群山环抱、茶田竹海环绕的村落,茶马古道旁的山涧边,体验地道自在的诗意山居生活。② 身自在场景:身体力行,回归自然。开展茶田体验,溯溪徒步,长见赶圩(集市)③心自在场景:感受生活,回归本源。在驿站里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相谈甚欢;在长涧学社及手工艺坊里,体验品茗的悠闲,创作的心流;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宿在夯土民宿里,或在茶田间搭帐篷;完备的设施服务感受到身心的自由自在。
十里长涧,十种自在特色场景:1.弄竹轩2.种花圃3.十里驿4.涧乡宿5.长见学社6. 洪公庙7.美人台8.长见赶圩9.十里长涧10.古道涧行。(见图)
4.5场地精神与叙事的“再”建构
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构建数字化场景:从物理空间到体验流线。运用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策略,搭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有步骤的进行品牌塑造。
1,引爆期,打出长见品牌:借助一号风景道活动,打造长见村【武夷,自在长见】生活品牌;成立NGO 自在社区,与户外运动品牌合作;由自在社区运营;邀请头部博主来长见村体验自在生活方式,吸引游客到此打卡体验生活。2.运营期丰富自在体验 :在各个平台推出【十里长涧,十种自在】话题,游客打卡发布。补齐产业链条,丰富体验设施,增加来访者停留时间。3.独立期,呈现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号风景道沿线,原乡朴拙,身心自在之地。连续推出“境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活动,欢迎休闲旅游,城市躺平族来此生活;鼓励客群分享至各个平台,持续维持热度;不断升级服务内容,打造新热点,保障来访者的感受。
以“一年四季自在谷;一日清闲自在身”为活动策划主题,开展多行业多维度的跨界合作,形成长见自在社区文化号召力。对本地茶叶,饮食提质升级形成特色,多平台推广融入到业态运营中;政府+民间资本+村民共同投资建设形成建设和运营主体,招纳人才;同时成立“长见自在社群”,与社区自发营造结合,创建自在生活新模式;尤其面向年轻人,小红书,抖音等推广“自在”品牌。
5.结论与建议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总长251公里,途经武夷山市、建阳区11个乡镇40个村。立足武夷乡村的资源禀赋,运用本土化规划的路径,发挥设计师能力和想象,产生符合场地的设计语言,承载未来真实的生活方式,建构四十分之一长见村“隐逸与自在”的特色场景叙事。策划赋予长见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又使武夷文化在新的时代得到了拓展。
运用这一方法不仅仅是从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展陈,运营等进行全面引导,还从全局布景到实景,从回应“城市凝视”的规模运动,回归到“生活方式”认同的乡村精神的引导方式。是放弃在大建设及过度开发,搬运,炫技,手术,折腾的原始手段,以差异化,轻介入,在吸引当代旅游者的同时,依旧为后世留下碧水蓝天和珍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1.窦文章.《旅游4.0从心出发、心灵所归、拥抱文旅》2022 丽江雪山音乐节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丽江)泛户外产业高峰论坛的讲稿
2.【加】丹尼尔·亚伦·西尔 / 【美】特里· 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 2019-1
3.郑倩倩,唐承财,张瑛.数字赋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与机制——以浙江省五四村为例,地理科学进展 ›› 2024, Vol. 43 ›› Issue (10)
4.《中国院获得“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国际设计创意大赛”一、二、三等奖》https://mp.weixin.qq.com/s/00I7tJkh5FqYmCR1CdB-BA
5.《国内首条国家公园风景道启动运营 总长251公里,途经武夷山市、建阳区11个乡镇40个村》https://www.np.gov.cn/cms/html/npszf/2024-05-02/877511098.html
6.何传龙.《面向新社区的全景设计方法应用研究—以西安绿地能源中心全景设计为例》
7.潘承先.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改造和设计探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8.周其仁.城乡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