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造价管理视角下工程概预算与结算偏差成因及改进路径
刘勇杰 李林蔚
211224199604148122 210782199604260042
摘要:本论文基于全过程造价管理视角,深入探究工程概预算与结算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路径。通过系统分析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及竣工阶段中影响造价的关键因素,发现编制依据滞后、动态管理缺失、各阶段协同不足等问题是导致偏差的主因。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编制体系、强化动态管控、优化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旨在缩小概预算与结算差距,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全过程造价管理;工程概预算;结算偏差;成因分析;改进路径
一、引言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概预算与结算分别作为前期成本预估和最终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二者的一致性对项目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实现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工程概预算与结算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偏差,这不仅影响项目投资计划的准确性,还可能导致项目资金链断裂、投资失控等问题。全过程造价管理强调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造价进行综合管理与控制,从这一视角分析工程概预算与结算偏差成因,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发现问题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路径。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技术革新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工程概预算与结算偏差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过程造价管理视角下工程概预算与结算偏差成因分析
(一)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问题
在项目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对后续概预算编制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但部分项目在决策阶段对工程建设条件调研不充分,对市场风险评估不足,导致投资估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对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情况等因素考虑不周,使得投资估算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进而影响后续概预算的编制质量。
设计阶段是将项目决策转化为具体实施方案的关键环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然而,当前设计阶段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经济的现象,设计人员缺乏造价控制意识,过于追求设计的美观性和功能性,忽视了经济指标的约束,导致设计方案的造价超出预期。此外,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变更频繁也是导致概预算与结算偏差的重要原因。设计变更往往会引起工程量的变化和材料设备的调整,若在设计阶段未能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期频繁变更设计,将使工程实际成本大幅增加,与前期概预算产生较大差异。
(二)施工阶段的影响因素
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也是工程造价形成的主要阶段,众多因素会导致概预算与结算出现偏差。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难以避免。由于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不符、建设单位需求变化等原因,工程变更频繁发生。工程变更不仅会增加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还可能导致工期延误,进而产生额外的费用支出,使得实际造价偏离概预算。另一方面,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影响显著。建筑材料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比较大,而材料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政策调整、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频繁。如果在概预算编制时未能准确预测材料价格走势,或缺乏有效的价格调整机制,施工过程中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导致实际成本与概预算严重不符。
(三)竣工结算阶段的问题
竣工结算阶段是对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的最终确定,此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会导致与概预算的偏差。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更高利润,在结算时存在高估冒算的现象,如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重复计算费用等。而建设单位由于缺乏专业的造价审核人员或审核流程不严格,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问题,使得结算金额虚高。同时,结算资料不完整、不准确也是一个常见问题。竣工结算需要依据完整的施工图纸、设计变更通知、工程签证等资料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管理不善,可能存在资料缺失、数据错误等情况,导致结算依据不充分,影响结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而造成与概预算的偏差。
三、全过程造价管理视角下工程概预算与结算偏差的改进路径
(一)加强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在项目决策阶段,要加强前期调研工作,全面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投资估算,如类比估算法、参数估算法等,结合类似项目的实际造价数据,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性,为后续概预算编制奠定坚实基础。
在设计阶段,要强化设计人员的造价控制意识,推行限额设计。在保证设计质量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投资估算范围内。建立设计方案的经济评价机制,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同时,提高设计深度,减少设计变更。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和成本因素,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协同配合,确保设计图纸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不可避免的设计变更,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分析变更对造价的影响,及时调整概预算。
(二)强化施工阶段的动态造价管控
建立健全工程变更管理制度,明确工程变更的审批流程和责任主体。对于工程变更,要进行严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评估变更对造价和工期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变更。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动态监控,建立材料价格信息库,及时收集和更新市场价格信息。在合同中明确材料价格调整条款,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合理调整材料价差。同时,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减少返工现象,降低因施工管理不善导致的成本增加。
(三)严格竣工结算阶段的审核工作
建设单位要加强竣工结算审核力量,配备专业的造价审核人员,或委托具有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进行审核。审核人员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对结算资料进行全面审查,重点核查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定额套用是否合理、费用计取是否合规等。建立健全结算审核质量控制体系,采用多级审核制度,确保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施工单位高估冒算的行为,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结算资料管理,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制度,确保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结论
全过程造价管理视角下,工程概预算与结算偏差受项目各阶段多种因素影响。从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的前期工作不足、施工阶段的复杂变动,到竣工结算阶段的审核漏洞,以及全过程协同管理的缺失,共同导致了偏差的产生。针对这些成因,通过加强项目前期造价管理、强化施工动态管控、严格竣工结算审核和优化协同机制等改进路径,能够有效缩小工程概预算与结算之间的差距。未来,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更先进的造价管理技术和方法,持续完善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以实现工程项目造价的精准控制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雪青,田原,冯柯。全过程工程咨询视角下工程概预算编制优化研究 [J]. 建筑经济,2024, 45 (3): 95 - 101.
[2] 李忠富,刘俊,吴玉玲。基于 BIM 的工程概预算动态管理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2023, 56 (8): 130 - 139.
[3] 赵世强,郭汉丁,张印贤。基于大数据的工程概预算数据动态更新机制研究 [J]. 统计与决策,2024, 40 (16): 174 - 178.